在凤阳县枣巷镇的广袤田野上,一段从“钢琴匠人”到“育秧能手”的转型故事正悄然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曾经在上海知名钢琴厂担任分厂厂长的曹德金,指尖的韵律已从88枚黑白琴键,转向了孕育稻秧的智能流水线。他的身份之变,正是新时代新农人投身乡土、为粮食安全贡献智慧与力量的生动缩影。
精工巧匠育新苗,智能产线提效能
走进育秧工厂,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曹德金倾注心血的智能育秧生产线,每小时可产出800盘秧苗,满足约40亩农田需求。尤为关键的是“暗化催芽”环节,秧盘在温湿度精准控制的暗室里,仅需48小时,种芽便能顶出盖籽土,整齐地进入立针期,随后移至室外绿化。
“对比传统育秧方式,这不仅仅是快的问题,”曹德金介绍道,“出苗率更高、秧苗更均匀健壮,为后续的机械化插秧打下了完美基础,整个育秧周期还能缩短近一周,省下的都是黄金农时。”枣巷镇将发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为降本增产突破口,大力推广自动化育秧技术。成效显著,用种量下降、播种质量提升,为水稻单产增长筑牢“苗情”基础。工业的精准思维,在此扎根沃土,孕育丰收希望。
“订单”模式解民忧,“田保姆”服务惠农家
深谙“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的农谚智慧,枣巷镇构建了“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围绕稻谷生产的耕、种、管、收、烘等全链条,提供代育秧、代机插、机耕、机收、烘干乃至销售等一站式社会化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田保姆”。其中,“订单式育秧”是核心一环,通过提前签约,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提供稳定优质秧苗保障。
“现在签了育秧订单,心里就踏实了,等着插秧机下田就行!”这是许多签约农户的心声。工厂旁秧田里,早前落户的秧苗已芽齐根壮,绿意盎然。“气温适宜,连覆膜钱都省了。”曹德金欣喜道。合作社集中育秧面积从2024年的3000亩,跃升至2025年的5000余亩。亲眼见证了智慧育秧带来的显著效益,曹德金信心满怀:“明年计划将服务面积扩大到1.5万亩左右!”这种订单保障下的专业化、机械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散户育秧技术难、成本高、风险大的痛点,显著提升了区域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稳稳托住了粮食安全的基石。
新农人逐梦沃野,智慧农业绘“丰”景
一粒粒稻种在智能流水线上被精准唤醒,一台台农机在广袤田野上驰骋奔忙——枣巷镇的育秧工厂,不仅高效地产出着健壮整齐的秧苗,更在孵化着粮食稳产增产、农业节本增效的崭新模式。当钢琴调律师的敏锐用来倾听秧苗拔节的生机,当工厂管理的经验用于优化“育秧流水线”的每一个细节,曹德金们的回归与创新证明了广袤乡野是智慧与汗水可以大放异彩的热土。
从黑白琴键到青翠秧田,变的是舞台,不变的是对“精”与“好”的追求。枣巷镇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让"新农人"在农村扎下根,既需要创造返乡条件,更要完善留乡机制。镇村将提供技术培训支持等务实举措,切实解决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同时,加强对返乡创业人才的激励,让"新农人"既获得物质收益,也收获社会认可,真正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是能实现价值的舞台,从而安心扎根乡土、施展才华。(焦亚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