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樱桃上市旺季。长丰县陶楼镇石集社区兆和源家庭农场的樱桃园里,红彤彤的大樱桃“隐藏”在翠绿浓密的枝叶间,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而农场的电商销售区里,直播带货活动忙碌而有序。
“樱桃园现有11个品种,都是从美国、智利、乌克兰等国家引进的。每年的5月1日开园,采摘一直要持续到6月10日附近。”5月25日,兆和源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正告诉记者,现在,采摘销售和线上销售各占一半,预计今年产值在500万元左右。
今年51岁的刘正,曾在上海从事灯具生产销售多年,2014年返乡创业,致力发展经果林产业并向农旅融合延伸。在他看来,陶楼镇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境内高低起伏、岗冲交错,土壤和气候均适合经果林生长:这里离合肥市区约1小时车程,搞以水果采摘为主导的休闲观光农业,有着明显的区位与交通优势。
兆和源家庭农场占地面积共有500亩,其中樱桃园400亩,有2万棵樱桃树。樱桃以露天种植为主,另有20多亩大棚樱桃。农场里还有科普长廊、休闲垂钓、草坪露营、乡村大锅灶等旅游设施,朝着农旅融合方向发展。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搞农林产业真的太不容易。头六年,可以说农场处于净投入状态。2022年开始,这400亩大樱桃才全面进入丰产期。”刘正告诉记者,到目前,他的家庭农场累计投入达到近2000万元。“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樱桃树都长大了,每棵树都果实累累。”
水果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刘正不仅自己获得成功,还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增收。每年3月上旬至6月上旬,是樱桃园管理、采摘最繁忙的季节。“樱桃园管理有除草、打生物农药、授粉等事情要做,每天用工20多人,樱桃采摘、分拣、装箱等,每天用工50多人。”刘正说,每年要支付务工人员工资近50万元。
“我常年在樱桃园务工,各种活都干,有什么事就做什么事,一年工钱大约在3万元左右。对我这个60多岁的人来说,在家门口有这份工作,是相当不错了。”石集社区村民朱义兵说。
看到兆和源家庭农场发挥了很好的联农带农作用,长丰县农业农村局和陶楼镇政府一直给予大力支持。“今年获得县里特色产业扶持资金500多万元,准备扩建樱桃大棚30亩。”刘正介绍,大棚樱桃有三大优点:比露天樱桃早上市一周;品质好掌控;更有利于稳产增收。
不只是樱桃,这个季节,陶楼镇新丰社区的油桃也迎来采收高峰。
新丰社区被誉为“长丰水果第一村”,该村水果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时任新丰村党支部书记的陶德山试种葡萄0.7亩,成为村里第一块果园“试验田”。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星火”,后来有了“燎原之势”。在陶德山示范引领下,村民纷纷种起了桃子、葡萄等水果。
“相对来说,种桃子比种葡萄技术上要求低一点,加上那时候水利、交通等方面条件也差,大家就以种桃子为主,规模逐年扩大,高峰期全村桃子面积有6000多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0%,品种有油桃、毛桃、黄桃、蟠桃。”现任陶楼镇经果林协会党支部书记的陶德山说。
“近几年,部分桃树开始衰老,新丰村趁机调整水果种植结构,扩到葡萄种植面积。”陶德山告诉记者,现在,村里桃树面积已压缩到1600亩,葡萄面积扩大至2800亩,且全部是设施栽培,葡萄主要品种有夏黑、阳光玫瑰、玫瑰香、美人指、醉金香等。
为推动全镇水果产业发展,陶楼镇政府从2019年开始,每年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老旧果园改造,不断完善和优化果园周边道路、主要运输通道和旅游线路。此外,陶楼镇还制定经果林产业的技术规范,抓好果农技术培训,多次举办桃花节、樱桃采摘文化旅游节、葡萄采摘节,做好农旅融合文章。
“陶楼镇已成为皖中地区有名的水果大镇,果树面积从最初的0.7亩发展到目前的1.2万亩。我们将在政策推动、科技赋能、果品营销、三产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努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持续推进水果产业提质增效。”陶楼镇党委副书记代本余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