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山区旌德县,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竹林,除毛竹外,还有雷竹、桂竹等品种,当地农民就地取材,用一双双巧手编织出竹筐、竹篮、簸箕等生活用具。竹笋、竹编已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近日,走进旌德县孙村镇新建村汪义祥家中,庭院中整整齐齐地堆放着处理好的篾片和编好的竹篮、筛子等竹器。62岁的汪义祥端坐在小凳子上,手指飞舞着编制着篾片,或穿插,或缠绕。
“我十几岁时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竹编技艺,现在已经过了40多年。我们这山多,竹子也多,年轻那时候,竹编生意非常好,我就在农闲的时候编些竹篮、竹筐去镇上卖,也有商人到家里来收货。”汪义祥说,“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竹编慢慢被科技产品取代,曾经风光的传统手艺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因为编制竹器费时费力,收益也低,慢慢就没有人做这行了。但是也有一些老顾客,非常喜欢这些竹器,他们就到我这订货,他们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竹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件作品要经历选竹、破篾、拉丝、编制等多道工艺,考验着手艺人的耐心和技艺。汪义祥一双粗糙的手上缠满创可贴,这是锋利的篾片留下的伤口,“竹篾匠就别想有一双好手,现在眼睛还能看的清,手还灵活,在做不动之前,能编一个就多编一个。”汪义祥笑着说。
一件件竹器,编进去的不仅仅是手艺,也是汪义祥的一生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