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安徽蚌埠电厂:风起浪涌 扬帆立潮头
来源: 2025-05-21 14:41:47 责编: 陈亮

风起时,波渐阔。奋舟楫,扬帆时。

渺孤舟,敢为先。浪涌起,立潮头。

春风又暖淮河畔,绿水青山换新颜,面对火电机组绿色转型,国家能源集团安徽蚌埠电厂(以下简称国能蚌埠电厂)在充分了解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贯彻国家能源集团安徽公司“创新、精益、开放”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开发、拓展自身业务,正以崭新的姿态描绘未来发展的画卷。该厂积极拓展光伏、风电新能源发电项目,同时逐步构建“发电+”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进一步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望洋兴叹从来不是蚌电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潜心实干才是破局的关键,蚌电人在创建一流清洁低碳综合能源标杆企业的道路上从未止步。

深度调峰,风起时敢为人先

“2024年国能蚌埠电厂累计调峰收入4686万元,安徽省排名第一,占安徽公司调峰收入的 96.6%,有效实现增收创效!”看到报道的安全环保监察部副主任黄海滨默默地站起身来,眺望窗外,回忆如潮水般涌入眼眸。

IMG_256

图为国家能源集团安徽蚌埠电厂厂区图

2019年,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该厂提前研判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把66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深度调峰作为一项重大攻关课题。“深度调峰要求30%负荷也就意味着机组减少了70%的煤、水和风量,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炉膛灭火跳机、壁温超限爆管、环保参数超限等问题,我们没有任何经验,而且同类型的机组全国都没有先例。”主值班员孟培担忧地提道。“新能源一定会发展起来,但由于新能源负荷的不稳定性,火电机组深度调峰一定是未来的新常态,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就退缩逃避,没有首例我们就来做首例!”黄海滨坚定地说道。在攻关深度调峰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坎坷、失败和质疑,但只要是定下的目标,在蚌电人的字典里就没有放弃二字,一代代蚌电人正是凭借着不服输的态度,攻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经过4个月不懈的奋战,该厂3号、4号机组顺利通过安徽电科院第三方验证,成为安徽省第一家成功实现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30%深度调峰的火力发电厂。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行及国家清洁能源消纳的需求下,对火电厂在深度调峰、超低排放、灵活运行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公司3号、4号机组成为最先承担起安徽省全网调峰任务的机组,进一步为新能源发电托底,为传统火电机组的能源转型做“先头兵”!

向绿而生,浪涌时敢立潮头

从2021年新能源发展一片空白到2025年光伏装机容量71.47兆瓦,该厂顺应“双碳”战略能源结构转型大势,填补了新能源发展的空白。2024年该厂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600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7290吨,减少碳排放49600吨,推动绿色转型提速增效。四年的时光就像一幅波澜壮阔徐徐展开的绿色能源发展的浩瀚画卷,浓缩了蚌电人为传统能源转型所注入的所有心血,更反映了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壮丽史诗。

IMG_257

图为无人机正在巡检光伏电站

“4年多的时间里,从首个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到新能源年发电量超6000万千瓦时,特别有成就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天天在慢慢长大。”新能源发展部主任童宇微笑地说道,但风吹日晒的沧桑以军功章的形式深深刻在他的脸上。“为了新能源的发展童宇和同事们几乎跑遍了蚌埠市的三县四区,起草的文件有上千页,签订的各种合同也有半人高,唯一少的是回家的时间,忙起来半个多月也回不了一次家。”该厂副总经理岑帆说道。坚韧不拔、不怕吃苦是每个蚌电人都具有的品质,正是凭借这种品质该厂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稳扎稳打推进绿色发展布局。

在蚌电人的不懈努力下,该厂新能源发展持续向好,2025年一季度光伏发电量达1722.44万千瓦时,年发电量有望突破7000万千瓦时;该厂五河200兆瓦风电项目、禹会区马城100兆瓦风电项目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涓涓细流,汇成大河,蚌电人在新能源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初心使命,以提质增效、实干担当奋力谱写企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向新而生,潮落处再启征程

“‘双碳’引领的能源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火电机组进行产业优化势在必行,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要充分挖掘、发挥自身优势,让电的主业带动各种副业百花齐放。”该厂党委书记宁志说道。该厂着力构建“以电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发电+”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发挥自身优势开拓新市场,绘就综合能源新蓝图,做到植根安徽、融入安徽、助力安徽、服务安徽,在安徽发展,在安徽奉献,助力“国能之徽”徽映江淮。目前已实现电、石膏、石子煤、一级灰、管道供热、高压移动供汽等的多元供应,依托周边地缘便利,压缩空气、外供除盐水、码头运输拓展业务新版图正在加紧建设中,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我们能够为周边的很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生产原料,比如热、灰渣、石膏、压缩空气、除盐水等,由于生产和运输成本都比较低,因此存在很大的市场竞争力。我们码头三期3个1000吨级散货泊位码头还在建设中,建成后不仅方便自身输送生产原料降低运费成本,还能够为周边企业提供更低价的运输渠道,互惠共赢!”计划经营部主任张洪自豪地说道。该厂顺应绿色发展新形势,以“发掘自身、市场需求、结合落地”为指引,让一个个新项目从设想变为现实,实现增收创效的长久之计。

IMG_258

图为移动供热车正在加注

移动供热是该厂4月份刚刚投产的项目,该项目打破传统管道供热模式,将热能以蒸汽形式储存至储能罐内,借助新能源重卡“送热上门”至用户端,如同为热能装上了“轮子”,让热量能够灵活、高效地直达用户端。该项目仅用30天就完成了从商务谈判、技术路线选择、方案设计到试运行成功的全过程。“每车单次可输送3吨热量高达9吉焦,相当于减少约0.3吨标准煤燃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0.8吨。如此灵活高效地送汽上门,既解决了周边中小企业分散用热需求,又大幅降低了能源损耗与环境污染。”设备管理部主任马立增骄傲地介绍道。该项目的成功投运,为拓宽“国能热力”品牌影响力注入强劲动力,是该厂从传统电力供应商向一流清洁低碳综合能源标杆企业战略转型过程中迈出的关键一步。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国能之徽”如晨曦般点亮绿色转型的灯塔,该厂正以深度调峰做舟,携综合能源为楫,扬起新能源发展的帆,乘着时代的新风,沿着“徽映江淮”的绿电航线,留下新时代能源央企的转型发展最美的轨迹。(宋少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