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乡村振兴
“村史馆”里品花鼓灯艺术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冯长福 通讯员 陈明 2025-05-21 11:49:35 责编:冯长福 许梦源 张文洲

花鼓灯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贯通着物质与精神,连接着古与今,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淮河地域文化的结晶。

凤台县新集镇陈巷村被誉为“中国花鼓灯之乡”,是安徽“陈派花鼓灯”的发源地。近年来,该村通过保护、传承、利用好老前辈留下来的花鼓灯艺术,延续历史文脉,凝聚村民的精气神,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走进陈巷村花鼓灯村史馆,记者看到,彩扇、彩巾、锣鼓等花鼓灯表演道具,各个时期的花鼓灯演出图文资料,狮子灯、龙灯等多种民俗文化物件,在展示区有序陈列。村史馆里,那块由原安徽省文化厅2006年制发的“安徽陈氏流派花鼓灯原始生态村”牌匾仍然熠熠生辉。

独树一帜的陈派花鼓灯民间舞蹈表演项目,已成为地方传统文化符号,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里是著名的花鼓灯艺术大师、陈派花鼓灯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花鼓灯)杰出传承人陈敬之的家乡,薪火相传的民间艺术始终彰显着迷人的魅力。

谈起陈派花鼓灯,该村70多岁的花鼓灯传承者、曾跟随陈敬之先生学艺多年的陈士俊介绍:“陈巷村在清末民初时就是‘灯窝子’,陈敬之先生注重兼收并蓄,融合创新,自成一派,技压群芳,为中国花鼓灯艺术的历史增添了无限光彩。” 

长期的实践创作让陈派花鼓灯拥有400多种语汇、50多种基本步伐,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身段步态上的“颤、颠、抖”,舞步上的“风摆柳”、形体上“三掉弯”、扇花上“三指夹”等,都堪称陈派花鼓灯艺术的经典,最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跳花鼓灯。那时候,村里每逢重大节日、喜事,都会有花鼓灯表演,锣鼓喧天,男女老少都扭上一段,可热闹了。这些老物件,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一种情怀。”年愈七旬的陈巷村村民陈希荥感慨道。

2022年初,在凤台县委组织部大力支持下,陈巷村利用老村部房屋和场地,投资10万元建成的花鼓灯村史馆正式开馆,成为安徽省首家花鼓灯村史馆。村史馆以“艺术之乡,文化陈巷”为主题,分为“引·基层党建”“促·社会发展”“始·追根溯源”“记·大事纪略”“忆·抚今追昔”“承·民风民俗”“望·人才辈出”“启·地域文化”“赞·寄语”九个模块,由序言、大事记、村庄溯源、基层党建、发展历程、地情特色、荣誉展示七部分组成,用丰富的图文、实物、场景、影像,详细记录着村庄历史文化发展和时代变迁。

“这里是人们了解陈巷村花鼓灯艺术的最佳场所,每逢节假日,来村史馆参观的人一拨接一拨;这里还是村民学习中心、党性教育基地、文化传习场所。”陈巷村党支部书记陈冠明对记者说。 

民间文化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乡村、发展传承在乡村。近年来,在新集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陈巷村充分发挥花鼓灯这一传统文化优势,在广大村民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花鼓灯艺术,组建了花鼓灯广场舞队、花鼓灯锣鼓队、花鼓灯校园社团,培养出一批批花鼓灯新秀。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陈巷村把乡贤老人、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文艺爱好者、青年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凝聚起来,发挥好他们在技艺传承、文旅发展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带领村民共同办好乡村各类文艺、文旅活动。”陈冠明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