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一份有“泥土味”的力度
“村头大喇叭一响,谣言就得靠边站!”——在明光市涧溪镇,这句顺口溜成了村民防诈的“土味指南”。乡镇的网络安全力度,不在高深算法,而在脚底板沾泥的实干。
去年春耕时节,涧溪村老王家因轻信“假种子网购优惠”,险些误了农时。镇网信工作人员闻讯而动,联合农技站推出“田间反诈课堂”:农技员讲解育种技术时,穿插剖析“虚假助农电商”“伪专家直播带货”等骗局套路,用方言土话把“密钥”“漏洞”翻译成“锁门闩”“篱笆洞”。如今,全镇12个村实现“一村一网安信息员”,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网络安全法律普及到万家,全镇电信诈骗案率直线下降。
网络安全,一场有“烟火气”的广度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绝非空谈。乡镇的网络安全教育,得深入群众融进到家长里短。涧溪的“赶大集”摊位,便是明证:“某微信群传‘打农药致癌症’,害得隔壁大棚滞销,查证后发现是外地旧闻P图!”工作人员举着喇叭,在农贸市场现场演示“图片溯源三步法”;“扫码领鸡蛋”摊主被揪出“数据黑手”,志愿者拎着印有举报电话的环保袋,教大娘们“三不口诀”:不点陌生链接、不晒身份证、不贪小便宜。
镇上还创新“电影+网格”模式:文化站夜间放映反诈电影,映后由网格员入户,边唠家常边收集可疑信息。这种“土洋结合”的广度,让网络安全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
网络安全,一股有“人情味”的温度
在祝岗村,独居老人陈大爷的智能手机里装着“反诈APP”——这是镇、村里为留守群体下载的国家反诈软件。软件自动屏蔽“保健品中奖”“冒充子女求救”等高频诈骗短信;每天早晚推送“反诈日历”,提醒“陌生电话莫轻信,二维码别乱扫”等播报。
这份温度,还藏在细节里:村口小卖部的WiFi贴上了“安全认证绿标”,镇信用社ATM机旁竖起“转账前深呼吸三秒钟”警示牌,连饭店的点菜二维码都加装了“隐私盾”脱敏技术,全镇老年人网络受骗“零发生”。
“网络安全最多情,总把真心换民心。”从晒谷场上的喇叭声,到灶台边的手机支架;从村委大院的“谣言粉碎墙”,到田埂间的“数据安全哨”,基层组织正以最质朴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网络安全”。这份力度、广度与温度,终将让每寸乡土都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坚实根系。(陈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