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是破除陈规陋习,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明光市桥头镇结合村情民意,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有力有为有效”的举措,弘扬时代新风,助推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喇叭嘹亮“喊”文明,活动缤纷“晒”新风,文明新风“看得见摸得着”
“各位村民注意!‘桥’有话说广播开始啦!今天讲讲为啥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
每天早上8点,桥头镇113个“村村通”喇叭准时“开嗓”。该镇还把移风易俗政策编成顺口溜,“红事咱去大礼堂,婚纱免费场地敞,白事不放冲天炮,鲜花祭扫更环保”。
家住查渡村的魏步峰指着新挂的横幅跟老伙计们念叨“你看这‘以爱之名结连理 不为彩礼伤感情’,我家闺女前几年就照这办的,省下的钱买了辆车!”
桥头镇构建“阵地+节点+媒介”的立体宣传网,在酒店餐馆等场所及节庆高考等时段开展移风易俗宣传20余次,新增公益广告200余处、横幅100余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1所9站,结合传统节庆举办主题演出、婚纱摄影等活动300余场,覆盖2000余人次。自创“桥”有话说广播节目和“移风易俗三句半”,并开展“三句半”演出11场。
大支当上“宣传员”,礼堂变成“省钱地”,红白事有了“标准套餐”
“李哥,咱说好了啊,这场婚礼就按‘新标准’来,每桌不超过500块!”“大支”张守刚劝说道。新人小李插话说“省下的2万块,我们正好能去旅游了,就按照这办吧。”
在桥头镇,经常能看到14名“大支”身穿蓝色马甲走街串巷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截至目前,劝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42场,让汉塘村的幸福大礼堂成了热门场地。刘大妈在大礼堂边布置婚礼边说“你看这婚俗文化墙,展示的都是咱村老辈人的‘老物件’,还有我们村最长寿的一对老夫妻的婚纱照,比酒店里的霓虹灯有意义多喽!”
目前,该镇打造幸福大礼堂示范点1处,新风示范酒店2家,通过提供场地承办红白喜事引导辖区群众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现已承办红白喜事60余场,节省支出70万元。
岗王村书记钟如桂的手机里存着9个“红白事预警”,“哪家老人去世了、哪家孩子要结婚,我总能第一时间上门‘唠政策’,这就是我们村行走的移风易俗备忘录”。
该镇推行“日常巡查+专项整治”的方式,实行一日三巡查,引导大家参与开展移风易俗巡查工作,并全程监督农村文化市场。现已开展日常巡查462次,联合镇执法大队开展巡查196次。
模范带头“打样儿”,积分能换“油盐酱”,文明成了“硬通货”
“以前觉得做好事是学雷锋助人为乐,觉得帮助别人自己心里也高兴。现在更高兴了,做好事还能得到文明积分,在超市里兑换物品。”桥头镇蒲岗村群众这样说道。
积分超市里,洗洁精、洗衣粉全标着“积分价”,村民李大姐攒了120分,换了大米,“我帮邻居劝停了一场‘乔迁宴’,就得了20分!”
该镇积极推广“文明治丧积分”等积分制做法,对遵守移风易俗要求的村民和参与活动的“大支”进行积分奖励,今年来兑换文明积分4315分,物品162件。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移风易俗“5个10”等先进典型表彰、学习、宣传等活动20余次。全镇签订党员干部移风易俗承诺书1000余份,带头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为广大群众树立榜样标杆。
“自桥头镇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以来,全镇文明新风得到良好改善。总体上实现‘三减一增’,即办事规模减小了,办事场次减少了,上账礼金减少了,群众的笑容增多了。”桥头镇党委宣统委员李莹介绍道。
桥头镇的变化,藏在喇叭的顺口溜里,落在礼堂的红地毯上,记在积分手册的格子中。当“省钱、省事、省心”成了新时尚,桥头镇的文明新风就像大礼堂的“老物件”,正悄悄把根扎进每个人的心里。(谢作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