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灵璧县高楼镇的田间地头弥漫着浓郁的蒜香,万亩大蒜迎来丰收季。蒜农们穿梭于绿意盎然的蒜田,采收、整理、装车的繁忙景象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近年来,大蒜产业作为高楼镇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更通过机械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探索,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机械赋能,破解采收难题。在鲍庄村兆丰家庭农场的大蒜种植基地,联合收获机的轰鸣声打破了田野的宁静。农场负责人赵绍财介绍,这两年随着联合收获机不断改进,一台机械每天可采收100多亩大蒜,成本降低60%以上,且碰伤率低于2%,效率远超传统人工采收。赵绍财给算了一笔账,机械采收每亩成本不到200元,如果和以前一样用人工采收的话每亩需要550元左右,仅此一项便为农场节约大笔开支。机械化的普及不仅解决了阴雨天气导致的蒜头腐烂问题,还大幅提升了采收效率,确保大蒜能“颗粒归仓”,给蒜农吃了一颗定心丸。
党建引领,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模式。 高楼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大蒜产业规模化发展。鲍庄村党总支书记赵绍财带头流转600亩土地,示范推广蒜豆复种模式,带动全村种植面积从零星小片扩展至2200余亩连片种植,成为全镇核心示范区。近年来,高楼镇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扶持和技术培训,推动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形成“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管理”的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全镇大蒜种植面积超万亩,辐射带动东部卓海鲍庄等村连片发展,实现“小田并大田”的资源整合。
亩均收益超万元,激活乡村经济活力。今年大蒜收成好,经测算今年大蒜亩产可达4900斤以上,结合前期蒜薹和种植一季玉米收入,根据当前市场行情,亩均收益稳定在10000-12000元。高楼大蒜以白皮蒜为主,白皮蒜辛辣浓郁、汁水充沛,在山东、江苏等市场广受欢迎,部分蒜头在早期就已经被预订。产业红利惠及村民,兆丰农场高峰期日用剪蒜头、装包工人超270人,日薪在100到300多元不等,技术工能达到400元以上,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土地流转户年均增收数千元,村级集体经济规模持续壮大。
全链升级,擦亮“高楼大蒜”品牌。为提升附加值,高楼镇正加速延伸产业链。千平方米保鲜储藏库正在规划建设中,并引进深加工企业,开发蒜粉、蒜片等产品,推动从“卖原料”向“卖品牌”转型。目前,全镇大蒜年产值超7000万元,较传统种植增收4000余万元,已成为灵璧县县域特色农业的标杆。
从“蒜盘”到“金蒜盘”,乡村振兴路更宽。从播种机的轰鸣到联合收获机的穿梭,从田间管理到冷链物流的完善,灵璧县高楼镇以“小蒜头”撬动“大产业”,探索出一条“机械增效、品牌增值、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路径。(通讯员 王爱华)(安徽日报记者何雪峰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