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旌德县兴隆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联动”的创新模式,成功破解了春耕后废弃秧盘堆积难题,将原本难以降解的塑料废弃物转化为资源,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成为当地生态治理的亮点工程。
每年春耕结束后,水稻育苗使用的塑料秧盘因缺乏有效处理渠道,被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或焚烧,不仅污染土壤、水源,还释放有害气体。据统计,该镇每年产生废弃秧盘超2万片,传统处理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如何实现秧盘“从田间来回田间去”,成为当地政府和村民关注的焦点。
今年初,兴隆镇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环保部门及本地企业,启动“废弃秧盘绿色回收计划”。在全镇4个行政村设立集中回收点,农户凭废弃秧盘可兑换有机肥、种子等农资,激发参与积极性。并推广“秧盘—有机肥—还田”模式,将破损秧盘与秸秆混合发酵制成生物质肥料,反哺农田土壤改良。截至目前,全镇已回收处理秧盘1.8万片,资源化利用率达92%,减少塑料垃圾约3吨。
“以前烧秧盘呛得人咳嗽,现在交到回收点还能换肥料,地里收成都好了!”村民们都对新模式赞不绝口。该镇农发中心主任王华介绍,通过秧盘回收加工,每亩稻田可降低肥料成本约15%,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显著。
从“白色污染”到“绿色财富”,该镇通过创新治理模式,让废弃秧盘变身为乡村振兴的“生态密码”。未来,该镇计划扩大资源化利用范围,推动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协同处理,朝着“零废弃乡镇”目标稳步迈进,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基层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