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郎溪县姚村镇潘村村下尤冲村民组的田畈上,一台拖拉机正在耙田,一群白鹭紧随其后,觅食、嬉戏、翩飞,好一幅水鸟伴耕耘的初夏田园图景。相距不远的一块耙好的田里,呙大叔手执烫耙一推一拉地操作,将边角隆起的泥巴整平,为撒播稻种做好准备。
“边头边脑的地方,拖拉机带起的泥巴太厚了,不赶平的话,就灌不到水。拖拉机是种田大户请来的,顺带把我们的田耙一耙,泡的稻种已经起水了,明后天(稻)芽子长好了,就请下天门村民组的老唐帮我撒稻种,撒1亩25块钱,他用播种机,撒得均匀,还不浪费稻种。”劳动间隙随聊,呙大叔告诉记者。
呙大叔名叫呙胜财,今年79岁。他身体硬朗,热爱劳动,是潘村村有名的种田老把式。多年来,他除了种好自家承包田,还租了乡邻的部分农田,种植优质水稻。“现在种田都是机械化,耕田有拖拉机,割稻有收割机,田管主要是看看水、施施肥;前几年,我每年种十几亩田,现在岁数大了,租的七八亩田退给田主了,今年只种了自家的6亩田。”呙大叔说。
作为种田老把式的呙大叔,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对家乡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见着撂荒田就心疼:“现在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有些田没人种,就撂荒了。”虽然两个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总是打电话叫他“该歇歇了”,可呙大叔实在舍不得“丢掉”几亩承包田,他坚持种上水稻,还积极配合镇里和村里宣传耕地保护政策,“田地哪能撂荒呢?都不种田了,吃啥子?”
据了解,呙胜财是有着51年党龄的老党员,当过多年的生产队长,在2016年“6.20”抗洪抢险中,他身先士卒,主动奋战抗洪抢险一线,被评为该年度6月份“安徽好人”,在村里有一定的威望和号召力。
“今年初,下尤冲组召开板凳会,呙大叔结合自身的种田经历和感想,宣传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在他的影响下,下尤冲组茶企老板陈传启今年复垦了两亩撂荒田,另有几户村民将复垦的撂荒田租给了种植大户。”潘村村党支部书记徐正文说。
为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近年来,姚村镇全面落实镇、村两级“田长制”,不断加大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法规宣传,推深做实耕地保护工作。“我们对全镇撂荒田进行摸底调查,确定田块位置,督促承包责任人复耕复种,并落实好相关惠农补贴,同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撂荒田复耕复种。”该镇党委委员陈林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