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淮南市以“军地共推发展、军政共抓双拥、军民共建和谐”的生动实践,成功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在这场军地协同的荣誉创建中,八公山区以制度筑基、社会聚力、文旅赋能、创新服务为抓手,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双拥答卷,成为全市双拥工作的标杆典范。
制度筑基:长效保障暖兵心
八公山区将双拥工作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创新构建“四纳入、八落实”机制,确保双拥工作融入党委、政府核心议程。通过议军会、双拥领导小组会议等制度,累计为231名立功人员发放奖励金15万元,并建立优抚资金年增长机制,实现抚恤补助动态调整。区领导常态化走访优抚对象,在春节、“八一”等重要节点深入家庭慰问,传递关怀与政策支持。此外,八公山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将双拥宣传融入社区治理,推动爱国拥军理念深入人心。
社会聚力:构建“拥军生态圈”
八公山区动员社会力量打造全民拥军风尚,80余家商户、医疗机构为现役及退役军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覆盖餐饮、医疗、文旅等领域。退役军人凭优待证可享景区半价、酒店折扣等福利,单次消费最高可省数百元。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拥军实践,如企业慰问“中国好人”退役军人金祝兴家庭、新庄孜医院开展义诊惠及200余人次、商户提供爱心义剪服务等。尤为亮眼的是,该区成立淮南市首支专业化双拥志愿者服务队——“战鹰志愿者服务队”,由退役军人、退役军人工作者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成,常态化参与社区服务、环境清洁及文明宣传,成为基层双拥工作的生力军。
文旅赋能:赓续红色血脉
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八公山区创新打造“双拥+文旅”“双拥+教育”品牌,建设双拥游园、双拥特色学校、双拥大观园等阵地,八公山区第三小学荣获“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称号。通过军营开放日、老兵口述历史、云端祭扫英烈、“红领巾致敬老兵”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怀。在双拥大观园,退役军人志愿者与少先队员共同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擦亮红色文化地标。同时,该区以文旅赋能绿色转型,通过文艺演出、研学活动弘扬军民团结,推动国防教育与生态发展深度融合。
军地协同:共筑强军根基
八公山区积极响应全市双拥工作部署,参与协调解决相关部队战备训练保障等任务,推动军地“双清单”制度高效落实。八公山区人武部首长和属地学校开展了“牵手助学,为国育才”一对一捐资助学活动,并鼓励孩子们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做一个爱党、爱国、爱军队的好学生。区政府分管领导率队赴西部战区某部队回访在祖国西部边陲服役的八公山籍新兵,并带去了家乡食品企业生产的淮南牛肉汤,八公山籍新兵表示吃到了“家乡的味道”,一定在军营建功立业,为家乡争光添彩。
创新服务:彰显双拥温度
八公山区在服务细节中深化军民共情。以强基础、优服务为工作主线,以用心用情用力服务退役军人为工作重点,致力让退役军人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荣誉感更加提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致力打通退役军人政策落实、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2025年3月,该区举办“春风满淮”学雷锋双拥共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健康义诊、爱心义剪、政策咨询等惠民行动,服务群众2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
八公山区以制度为基、以创新为魂、以实干为笔,为淮南市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注入强劲动力。其经验不仅体现在政策落实的“硬支撑”上,更通过社会动员、文化浸润、服务优化等“软实力”,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军民鱼水情深的深刻内涵。未来,八公山区将继续锚定双拥共建新目标,推动向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延伸,让双拥之花在淮河两岸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范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