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岳西县石关乡象形村通过一产支撑,荒地变“绿地”,二产反哺,产地变“基地”,三产赋能,生态变“生财”,推动基层党建和村级集体经济产生聚能效应,连续两年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过去的成功不仅没让村两委躺在功劳簿上,反而更加积极地探索新思路,拓宽新路径,“鳗鱼养殖”进入了村两委的视线。
精心选好址。为选定优质鳗鱼养殖塘址,村两委班子翻山越岭20余天,足迹遍布7条山涧沟谷,在荆棘丛生的山坡上反复比选,优先考察向阳缓坡(坡度≤15°)且山泉流经的集体闲置地块。为确认水质,多次检测山泉源头pH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商定下,选定四面环山的马蹄形洼地。
虚心取好经。为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养殖知识,石关乡主要负责人带队到来榜镇、迎江区新洲乡等地学习“取经”,对鳗鱼养殖技术、养殖规模、发展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进行详细了解,学习组边看边记边问,更加坚定做好养殖产业的信心。
细心喂好鱼。村委会安排经验丰富的村两委专门负责鳗鱼养殖,每天对照投喂表精准撒料,早、晚5点各一次,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并且每月对池塘消毒一次。为不影响日常工作,天未亮,村书记就已打着手电筒微光沿塘巡查,用温度计测完点位水温,记录本里密密麻麻记着水温波动曲线、食料配比优化方案等内容。
“首批鳗鱼养殖项目预计将于今年11月初旬迎来首轮成鳗鱼集中上市期,预计总产量可达6200多斤,按当前市场价测算总产值将突破30万元。”乡党委书记王业节站在池塘边说道,“如果今年顺利的话,下一步将在象形村甚至全乡扩大规模,以‘村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来发展鳗鱼养殖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创收的同时也为老百姓带来收入。”(汪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