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阳县板桥镇余湾村,退役军人陈硕以小小菌菇为纽带,串联起就业帮扶与产业振兴,为乡村发展注入澎湃动能。陈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退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书写出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就业帮扶:菌菇产业链拓宽增收路
2013年,陈硕脱下军装回到家乡凤阳,毅然踏上食用菌种植的创业之路。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技术匮乏、市场波动等难题如影随形。但军人骨子里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他,通过不断摸索学习、反复实践,他逐步攻克技术难关,完善管理模式,将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成功在市场站稳脚跟。
2024年,板桥镇余湾村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落成,陈硕创新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紧密联结在一起。整个过程包括种植、管理、采收、包装等多个环节,可吸纳50多名村民直接参与种植和管理。在菌菇种植基地,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小小菌菇,让乡村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乡村振兴筑牢民生根基。
技术领航:科技助力产业升级
工厂化栽培模式突破季节与地域限制,让菌菇生产实现智能化,大棚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温湿度、光照、通风等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大幅提升菌菇产量与品质。走进种植基地,陈硕手持温度计和湿度计,仔细地检测着棚内的环境数据,时而抬头观察悬挂在棚顶的温湿度显示屏,时而在记录本上认真记录,眼神专注而严谨。一旦发现数据稍有偏差,便迅速调整通风口和遮阳网,确保菌菇在最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几名农户戴着口罩和手套,小心翼翼地为菌棒注水、补充营养。他们动作娴熟,仿佛在呵护一个个脆弱的小生命。还有些工人正在进行病虫害巡查,目光敏锐地在菌棒间搜寻,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进行隔离处理,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菌菇生长的隐患。
坚持学习:赋能食用菌产业成长
面对食用菌种植一窍不通的退役军人小李,陈硕耐心鼓励:“别着急,我也是一步步学过来的,咱们一起干!”此后,他从菌种培育教起,手把手传授控制大棚温湿度、辨别病虫害等关键技术。在陈硕的悉心指导下,小李快速成长为技术骨干,收入稳定,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在乡村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学习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主旋律。为了让学习更加系统化,基地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每周三下午,是固定的技术分享会时间。技术骨干们轮流走上讲台,分享自己在实际操作中积累的经验,从菌种优化到病虫害防治,毫无保留地传授“独家秘籍”。陈硕作为负责人,定期邀请专家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大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农户提升职业竞争力,在合作社内营造出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良好工作氛围。食用菌产业注入成长动能,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一朵朵菌菇,撑起乡村振兴的希望;一根根菌棒,串联起共同富裕的梦想。从田间大棚到智能车间,从就业帮扶到产业升级,板桥镇余湾村菌菇产业以蓬勃生命力扎根乡土,用科技赋能、以创新破局,让乡村土地焕发新活力,奏响了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时代强音。(韩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