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阳县板桥镇,一支支志愿舞蹈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用优美的舞姿传递着新时代文明风尚,用真挚的情感诠释着文化惠民的时代内涵。板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带领各村舞蹈队将这些活跃在基层的文艺轻骑兵,登记造册组建起“俏大姐”文艺演出志愿服务队,她们正在谱写一曲曲动人的时代乐章。
乡村舞韵:农村妇女的塑形铸魂
起初,这群平均年龄45岁的农村妇女连基本舞步都走不顺,桥西村舞蹈队队长用“种地式教学法”——把播种、插秧的节奏融入舞蹈节拍,让姐妹们找到了熟悉的韵律。白天她们是挥汗如雨的庄稼农妇,夜晚变身文化广场的"百灵鸟",用劳作中练就的韧劲,攻克每个舞蹈动作。近三年来,“俏大姐”志愿服务舞蹈队从5支扩展到9支,由原先的40余人扩展到166人,还孵化出4支“儿童舞蹈队”和“青年舞蹈队”,昔日围着锅台转的妇女们,如今带着自编的《新农村无限好》《王大娘扒缸》登上县春晚舞台,用舞姿讲述新时代板桥故事。
以舞化人:文明新风的柔性力量
“俏大姐”们独创的“舞蹈治理”模式,让乡村文明建设有了新载体。她们把村规民约编成《三句半》,将“好媳妇”王芳照顾瘫痪婆婆的事迹演绎成节目《四个婆婆夸媳妇》,在重阳节演出时,现场23位年轻人当即签订《赡养承诺书》。更巧妙的是她们发明的“纠纷调解舞”:中心村有一户夫妻闹矛盾,闹到了派出所,中心村舞蹈队特意去家里跳起二人转《小两口》,用“小两口过日子甜如蜜,吵吵闹闹是黏合剂。你种田来我织衣,红火日子奔到底!”的精彩演绎,让夫妻双方握手言和。这种“春风化雨”的方式,使该镇妇女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90%。
舞出担当:乡村治理的柔性力量
蜕变的“俏大姐”们主动扛起乡村治理责任。疫情防控期间,她们开发出“防疫秧歌”,边跳边科普“戴口罩、勤洗手”;推行垃圾分类时,创作《分类disco》,用“可回收物摆摆手,有害垃圾摇摇头”的魔性动作让人过目不忘。如今她们更建立起“舞蹈+议事”机制:每月15日“舞前半小时”,队员们轮流主持讨论村务,形成的12条建议被纳入村规民约。
这支“带露珠、沾泥土”的文艺轻骑兵,用“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舞蹈踏出了乡村治理新路径——既让妇女在文化滋养中破茧成蝶,更让传统村落焕发治理新活力。(张雨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