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埠村志愿者接送胡道顺老人前往碾米厂
4月9日清晨,薄雾未散,旌德县俞村镇桥埠村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光已亮起。2名志愿者将一袋袋稻谷搬上车,前往镇上的碾米厂,而稻谷的主人——腿脚不便的“五保户”胡道顺,正倚在车窗旁,和志愿者们一同前往。
胡爷爷年逾八旬,独居在村东头的老屋中。因早年患病导致腿脚不便,他常年依靠轮椅生活,日常采买、粮油加工成了难题。家中囤积的数百斤稻谷亟待加工,但碾米厂距离远,老人一筹莫展。村“两委”得知情况后,迅速组织党员志愿者,主动承担起碾米任务。
碾米厂内,机器轰鸣。志愿者熟练地将稻谷倒入进料口,金黄的谷粒经过去壳、抛光等工序,变成雪白的大米。为防止米糠扬尘影响品质,他们还特意调整了风速参数。“胡爷爷牙口不好,米要碾得软些。”桥埠村党总支副书记喻功建一边检查出米口,一边叮嘱。两小时后,3袋封装整齐的大米被搬回胡爷爷家中。老人摩挲着米袋,眼眶湿润:“这些年,多亏了村里人惦记着我这老头子!”
碾米厂正在作业
这场看似普通的“代跑”,正是桥埠村精准帮扶的缩影。围绕志愿帮扶工作,村里构建了“网格长+乡贤+志愿者”三级服务网络,为困难家庭送服务上门。从春耕代购种子、雨季检修房屋到平时代加工粮食,“桥埠村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田间巷尾。村部公示栏的“民生微实事”清单上,“胡爷爷的碾米需求4月9日办结”被划上红钩,这已是今年第 47 件落地的民生小事。
“群众的‘米袋子’连着我们的‘心单子’。” 喻功建指着正在更新的台账介绍,通过每月“板凳议事会”收集民意,村里创新推出“代跑代办+双向反馈”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转化为服务阵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助农代购、医疗陪诊等服务91次,群众满意度达 100%。
胡爷爷的新米故事,正是基层治理与民生需求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暮色中,胡道顺家的土灶腾起新米的清香。这场往返12公里的碾米之旅,不仅帮助老人装满了粮缸,更照见了乡村治理的精度。
碾好的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