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东至县昭潭镇最偏远的思源河村,蜿蜒的山路像一条长长的思念,连接着外出务工的父母和留守在家的孩子。9岁的小婷就是其中一个,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直到遇见“爱心妈妈”代春瑞。
“爱心妈妈”代春瑞辅导孩子学习 杨晶晶供图
从“外来媳”到“贴心人”
正值初春二月,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伴随着雾气和寒冷,一个温暖的身影晃动在乡间的小路上。代春瑞,这位从云南昆明远嫁而来的媳妇,正踏着露珠去往留守儿童小婷的家。在这个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的山村,“爱心妈妈”们用温柔的陪伴,为留守儿童点亮了一盏灯。
“第一次见到小婷时,她躲在奶奶身旁显得很拘谨。”代春瑞回忆道。这个小女孩和许多留守儿童一样,缺少父母的陪伴。而代春瑞,这个曾经也因远嫁倍感孤独的外乡媳妇,最能理解这种思念的滋味。
“来,跟着阿姨做。先用手指按个凹痕,再把这些亮片贴上去……”代春瑞轻轻握着小婷的手腕,帮她按压出一个个花瓣的弧度,再将那些散落桌面上的亮片、绒球和彩色纽扣一一装饰在泥塑娃娃上。“你看,最后我们再给娃娃戴上小花发卡,她就会笑啦!”随着泥塑娃娃最后一个装饰安装完成,小婷也跟着一起开心地笑起来。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花瓣,贴得不太对称的纽扣,代春瑞知道,那都是爱的印记。对小婷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泥塑娃娃,每一处歪歪扭扭的装饰,填补的都是她内心最渴望的陪伴。
一份特殊的“母女情”
随着代春瑞几次的接触,小婷也从初见的羞涩、不好意思,到后来看见她来了,会小声叫句“阿姨好”,然后又低头跑开。有一天小婷正在写作业,代春瑞注意到小婷床上的被子胡乱堆着,衣服散落在床头,书桌上也被各式各样的杂物挤占得只剩下一个小小的空间。代春瑞意识到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家务能力拉近和孩子的距离,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爱心妈妈”代春瑞带孩子择菜 胡立林供图
之后,一有闲暇时间,代春瑞就来教小婷做家务。从最简单的择菜、扫地、洗碗到煮面条、叠衣服、整理房间,代春瑞用最朴实的日常,手把手地教会小婷生活的本领。女孩对代春瑞的态度也从最开始的陌生拘谨,到每次期待和开心。“阿姨,你来看我今天叠的被子!”曾经怯生生的小女孩,如今已经能自豪地展示自己的生活技能。更让代春瑞感动的是,小婷会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零食主动同她分享。有一次家里没有什么可吃的零食,小婷甚至拿出奶奶做的香肠,抢着要蒸上和她一起分享。
“爱心妈妈”代春瑞陪孩子阅读绘本 胡立林供图
家书传情 温暖两地
为了让留守儿童和自己的父母联系更紧密,代春瑞与其他“爱心妈妈”一起发起了“家书传情”活动,通过带领孩子们给父母写信、画画,用手机录制视频等,与父母分享生活点滴和学习的日常。
“今天我们来给爸爸妈妈准备一份特别的礼物好不好?”代春瑞看着眼前这个正在认真削铅笔的女孩,柔声问道。“可是,我不知道该写什么。”小婷小声地回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彩纸的边角——这个习惯代春瑞早就注意到,每次提起父母,女孩总会不自觉地做这个小动作。
“那就从最想告诉爸爸妈妈的事开始。”她一边说着,一边从手机里找出提前下载的折纸教程,“我们可以先把彩纸折成小爱心,再写上想说的话。”蜡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小婷的画渐渐成型。“妈妈,这是我今天画的画……妈妈,我想你了!”看着手机镜头里小婷认真介绍自己的小作品,代春瑞的眼眶湿润了。去年母亲节,小婷第一次主动把在学校学的舞蹈和手写的祝福贺卡一字一句录成视频发给妈妈,这份特别的礼物让在外务工的妈妈既欣慰又感动。
在东至县,像代春瑞这样的“爱心妈妈”还有很多,她们用母亲般的关怀温暖着村里的留守儿童,她们不仅教孩子们生活技能,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通过陪伴孩子讲故事、做手工、玩游戏,慢慢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她们中不少都是外乡嫁来的媳妇。这些曾经的“异乡人”,如今成了村里最温暖的“妈妈”。她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证明:爱,能跨越血缘;温暖,不分地域。
代春瑞常说:“我们给不了孩子父母的爱,但可以给他们‘妈妈’的陪伴。”在这个小山村里,这份特殊的“母女情”正在续写着最动人的故事。或许,这就是乡村振兴最温暖的模样——用爱连接起每一个需要温暖的心灵。(胡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