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春风里,合肥经开区紫云小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生——11岁的东乡族男孩张兵背着装满文具的新书包走进教室,窗外的父亲张木洒望着这一幕红了眼眶。这个温馨的转学故事,要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锦绣中心方兴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一次日常巡查说起。
去年12月,来自甘肃东乡族自治县的张木洒在合肥经开区办理完“张木酒牛肉面店”营业执照后,正为孩子的就学问题发愁。恰巧这时方兴居委会网格员桑苏宁、陈垚前来检查燃气安全,发现有个小男孩正在店门口玩耍。“小朋友放学怎么这么早?”正是这声寻常的问候,让社区与少数民族家庭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当时正在揉面的张木洒闻言叹了口气:“全家从甘肃临夏搬迁至合肥,由于不熟悉入学政策,加上语言沟通障碍,二儿子张兵错过了经开区学校的报名时段,只能辍学在家。”面案上揉面棍咚咚作响的节奏,掩不住这位东乡族父亲眉间的愁绪。桑苏宁立即掏出巡查记录本详细登记,当天下午就将情况报送至方兴居民区党委书记李丽君处。
面对跨区域转学的复杂程序,社区开启“少数民族服务绿色通道”。李丽君三日内连续对接周边学校,了解少数民族入学政策,全程协助办理手续。从户口簿复印到经营场所证明开具,原本需要两个月的转学流程缩短至20个工作日完成。当张兵捧着紫云小学的入学通知书时,这个习惯用东乡语交流的少年用生涩的普通话连说了三声“谢谢”。
入学后,李丽君特意送来印着卡通图案的文具套装。“铅笔特意选了三角防滑款,本子都是四年级课业专用规格。”这份量身定制的学习礼包,连同社区定期回访的承诺,让张木洒的牛肉面馆里飘出了欢快的民族小调。
教育公平的暖流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基层治理的温度照见民生初心。方兴居委会以“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守护教育起跑线,用“枝叶总关情”的担当筑牢民族连心桥。当张兵的书包装满课本与希望,当牛肉面馆飘出书声与欢笑,这份跨越千里的教育接力,正是“石榴籽”精神在社区的生动映照。在方兴,每一粒紧紧相拥的石榴籽,都在“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沃土上,生长出最温暖的民生答卷。(施元文 孙文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