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凤阳县殷涧镇通过“板凳会议”、“道德评议”、“村规民约”、“美德驿站”等有力举措,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不断解锁善治密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家园。
板凳会议,唱响乡村治理“好声音”。“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近日,卸店村将“板凳会议”与“卸店晨读”志愿服务项目结合,在这场别开生面的邻里矛盾化解会议上,村干部将300多年前你谦我让、以和为贵的佳话娓娓道来,村民们也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着自己对邻里关系的认识。“本来今天还想让村里调解下我和老李的土地纠纷,听了“六尺巷”的故事,自己都不好意思张口,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为了一点点小事真不值得争吵。”王大爷说道。
“板凳会议”无需复杂的程序和正式的场地,村民们带着生活中的烦心事、邻里间的小摩擦、对村庄发展的困惑与期待聚集在一起。村干部与村民同坐板凳,平等交流。家庭纠纷在大家的劝解中逐渐缓和;土地争议也在众人公正评判下有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关于村庄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的讨论也让好点子、新想法不断涌现。“板凳会议”不断提升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矛盾化解在村头,真正做到“让老百姓说话”,唱响乡村治理“好声音”。
道德评议,议出基层和谐“新气象”。“村医田义伟得知有村民在伐木时手指被割断,紧急赶往现场,并自驾将患者送至医院,挂号、缴费、检查全程陪同,12月份河南村的好人,我们就报她了,大家有意见吗?”在道德评议会上,有捐肾救夫的道德模范、有家风优良的文明家庭、有见义勇为的时代好青年……近年来,该镇通过道德评议会共推选出镇级好人50余名,县级好人26名,滁州好人3名,并定期张榜,大大激发了群众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道德评议会由村内德高望重的居民、党员代表、志愿者等组成,不同于“法治”的冰冷,大家围坐一堂,以村规民约、道德规范为标尺,用其独特的柔性力量对各类行为进行民主评议。从身边的好人好事,到社会上的善行义举;从邻里纠纷中的是非对错,到公共事务参与的积极与否;从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到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村民们畅所欲言,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前行,以负面行为反省自身,有效推动基层社会形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良性循环。道德评议会,以德润心,以评聚力,让基层治理有活力更有温度。
村规民约,勾勒乡村文明“新风貌”。乡村要美,美在文明;民风要正,正在规约。村规民约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规范体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是解决农村大小问题的“金钥匙”。该镇以村规民约为抓手,通过定规矩、立良俗、破陋习、扶正气,以“小村规”约出乡风“大文明”。
秉持着“大家议、大家定、大家认、大家守、大家评”的原则,该镇各村通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五老、乡贤充分参与讨论,积极建言献策,同时通过入户开展问卷调查,询问村民意见,最终才将一条条贴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敲定下来。这种民主协商的方式,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也让村规民约贴合实际,真正做到“立得住”。同时,该镇广泛利用微信、广播、横幅、村务公开栏等方式多方位宣传,讲清村规民约的性质作用、以及落实执行的重要意义,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农家书屋里开展的“村规民约小课堂”,以趣味小问答、情景模拟等形式,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遵规守约的种子,以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共同学习,让村规民约真正“记得牢”。
美德驿站,激发村民自治“新活力”。“室内环境干净卫生加10分,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的加20分,响应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加50分……”该镇探索利用“积分制”赋能基层治理的路径,辖区共建有12个积分兑换点,各站点每季度开展一次积分兑换活动,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实物,有效激发了群众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热情,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2025年至今,该镇通过“信用+积分+兑换”的方式,累计为村民兑换生活物品200余次。同时,为了拓宽积分兑换货物品类,该镇还积极与辖区商场对接,建立合作关系,群众可凭积分“信用券”去指定超市,兑换相应的物品,这一做法也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下一步,该镇将持续聚焦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在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与强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奏响乡村善治的全新乐章。(周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