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工作目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全省各地紧紧围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引领,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提质扩面,聚焦群众需求,注重常态长效,奋力书写“显成效、站前列”的时代答卷。
最近几年,彩礼数额较高的现象,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在一些地区,彩礼数额高达10万余元,有的甚至超过20万元,各种名目也不断翻新。有的地方,一场婚事的支出相当于一个农村家庭很长一段时间的收入。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遏制农村天价彩礼陋习”。与“天价彩礼”相对应的则是,一些地方的婚闹,也因为出格、怪异,甚至沦为违法行为而不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一切,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而且是复杂的因素,不过,这也恰恰折射出移风易俗、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不仅事关党风政风民风,更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也就决定了,推进移风易俗,需要各地党委政府提高政治站位,聚焦问题根源,精准靶向发力,拿出“一抓到底”的韧劲,下足“低头绣花”的功夫,积极探索创新工作举措。
以高额彩礼为例。这显然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引导民众落实婚事新办、杜绝大操大办,同样需要我们对症下药并持之以恒,更需要我们创新治理手段。听之任之,显然是不作为,不担当,而动辄禁止,看似雷厉风行,效果却往往也是收效甚微,有时,还会激化矛盾。因此,各地党委政府在积极引导的同时,也应转换思维方式,打破文明实践政府唱“独角戏”的惯性思维。为此,安徽各地纷纷立足本土,因地制宜,依托各文明实践所站,设立村民议事厅,建立“百姓说事”制度,充分发挥优秀党员、模范与新乡贤等群体的示范作用,引导并激励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婚事新办也才能蔚然成风。
文明,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修养,它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是息息相关。所以,相应的硬件设施也应及时跟进并完善,以此作为推进移风易俗与涵养文明品质的载体。安徽各地充分利用闲置校舍、祠堂、广场等场所,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形成“一站多点”阵地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修缮“新风堂”,打造村民“会客厅”,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的“15分钟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圈”。生活方便了,交流通畅了,示范增多了,文明的理念,也就悄然入脑入心,并外化于行。
我们反对形式主义,但是,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却也离不开一定的活动形式。而且,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们推进移风易俗的形式,也应因时而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一场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如同一缕缕春风,在其吹拂之下,文明,正日益成为“皖美”画卷的鲜活亮色。
(范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