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头条
来安县汊河镇:培育文明乡风,绘就美丽小镇新画卷
来源:王倩 2025-03-12 10:37:23 责编:冯长福 许梦源 张文洲

走进来安县汊河镇,道路干净整洁,住户怡然自得;商铺整齐划一,车辆停放有序……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深化乡村文明行动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党的声音入脑入心,移风易俗渐成共识,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深化理论宣讲 培育文明新风

2024年以来,汊河镇打造“1馆1所17站7点”主阵地,新增“24小时阅读空间”2处,充分发挥阵地桥梁纽带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和培训学习活动,创新推出“河宁说”“小‘河’清风”“无疆课堂”等一批理论宣讲项目,依托黄牌村“红色茶馆”、储茂村“红色茶亭”、临溪社区“一老一小,助老育少”特色宣讲阵地,把辖区廊亭、公园、银杏树下变成“学习园地”,组建由“特聘专家、党政干部、乡贤人才”等群体为主的8支宣讲队伍、72名宣讲员,实现部门、行业、领域全覆盖。

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汊河镇用“土话方言”将各类新政策、新精神编写成易于群众理解的内容,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大白话说天下事。2024年先后举办“浸润书香·典耀中华”主题读书活动、“诗情书意 共话七夕”主题分享会、“暑期夏令营暨亲子阅读”全民阅读活动,累计开展世界读书日活动20期,开展“举旗帜·送理论”主题宣讲活动180余场,受众超万人次。

突出移风易俗 引领道德风尚

“移风易俗人人赞,红白喜事宜简单;饭菜节俭不浪费,大操大办不划算……”汊河镇文化站站长王祖德在红色茶馆内向村民讲解移风易俗的相关知识。

今年以来,汊河镇围绕治理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移”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风,“易”陈规陋俗,树立起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的文明新乡风。按照“就近就便,便民惠民”的要求,统筹盘活闲置阵地资源,完善红色茶馆、红色茶亭、邻里中心等一批移风易俗主场地。

汊河镇出台《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实施方案》,强化村民自治,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村民议事会等“一约四会”作用,制定《汊河镇红白事办理流程及标准》,发布《关于汊河镇党员、干部带头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工作倡议书》,全年共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68场,发放移风易俗宣传手册2000份,全镇1500余名党员、干部示范带头签订移风易俗倡议书,响应移风易俗号召,有效提升乡风文明。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都讲究排场,彩礼要得也高,自从我们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后,村里红白事从简,纠纷也少了。”汊河镇黄牌村村民张永平高兴地说。

做优品牌项目 共绘民生蓝图

汊河镇始终把文明创建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持续夯基础补短板、增颜值提气质。今年以来,投资300万元重新打造大雅社区、董青村、汊河社区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打造大雅“微家”、王来“来议事”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持续推进“爱满小‘河’”为民办实事文明实践项目,紧跟“民声”走,答好“民生”卷,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金港湾东西大街划设机动车停车位167个,新增非机动车停车位1220个,累计实施城市“微更新”“微改造”50余处,让民生幸福持续“增味”。

持续做深“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品牌,结合春节、元宵等七个中华传统节日,结合宣传推广拜香凳、踩高跷、河蚌灯等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举办“浓情端午粽香飘”“春节联欢晚会”“美好时光‘河’您共享”等大型节庆文化活动,每场观摩人数均超1000人。

2024年,汊河镇创新打造“来议事”为民办实事文明实践项目,与来安县烟草局结对共建,融入“小婧帮你忙”品牌项目优势,邀请许婧同志为“来”议事工作站法律顾问。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创立了“三色三事五化”工作法,将问题按照红黄蓝三色进行分流处理。项目启动以来,先后开展民主议事37起,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50余条,解决土地延包、农田灌溉、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等民生热点问题90条,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50余起,实现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让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城乡居民。(王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