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渐浓,皖北大地麦浪翻涌。在凤阳县官塘镇凤淮村的千亩麦田上空,一架搭载肥料的农业无人机正以精准的姿态来回穿梭,旋翼的嗡鸣声与田间新苗的生机交响成曲。随着颗粒状肥料均匀洒落,这片承载着村民希望的田野正经历着一场从传统农耕向智慧农业跨越的深刻变革。
效率飞跃解民忧
“往年这时候,我得扛着几十斤肥料深一脚浅一脚踩进田里,70多亩地少说折腾2天,腰都直不起来。”站在田埂上的凤淮村村民尹廷兆望着空中作业的无人机感慨道,“现在1个多小时就搞定,肥料撒得比人工还匀实!”这位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农,如今成了新科技的忠实拥护者。据测算,采用无人机施肥后,单亩作业时间压缩至传统人工的1/20,肥料利用率提升约15%,真正实现了节本增效的双重突破。
“当前正值小麦弱苗转壮黄金期,精准追肥可有效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数。无人机不仅能将肥料直达作物根部,其配备的多光谱传感器还能控制每亩田地的施肥量。”官塘镇农技站站长李传军表示。监测数据显示,部分田块小麦红蜘蛛虫口密度已达防治阈值,技术人员随即指导农户在追肥作业中同步开展药剂喷雾,实现“一机多用”的立体化管理。
从“人背机”到“机代人”
在凤淮村的示范田里,农技干部手持智能终端,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调控无人机飞行高度、速度及喷撒量。搭载的高精度导航系统确保作业误差不超过10厘米,彻底改变了过去“凭经验、看感觉”的粗放管理模式。“现在每亩用肥量非常精确,既避免浪费又减少面源污染。”李传军指着终端屏幕上的三维建模图介绍,这套系统还能自动生成施肥处方图,为后续田间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这场“施肥革命”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重塑着农业生产关系。留守老人王大娘20亩麦田往年总因体力不济耽误农时,如今通过无人机托管服务,足不出户就能完成田间管理。“孩子在外打工也安心了,再不用为家里农活请假。”老人朴实的笑容里透着踏实。
机械化为乡村振兴赋能
近年来,官塘镇大力推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建成3个农机服务队,培育10名持证飞手,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60%。统计显示,近两年全镇无人机作业面积突破5万亩次,带动粮食亩增产30公斤。
“智慧农机正在改变千年农耕形态。”官塘镇分管农业的李书记表示,今年将试点推广减量施肥等新技术,力争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98%。这场始于田畴的科技变革,正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余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