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80载,李成城先生的艺术人生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先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而丰富、艰辛又传奇的足迹。通过对其艺术年表的梳理,我们得以清晰地洞察他创作脉络的发展与演变,领略其艺术风格的多元性与独特魅力。
早期探索与崭露头角(1976 - 1990年代中期)
1976年,先生以水粉画《一峰更比一峰高》入选全国农民画展,并赴日本展出。这一成果标志着他在艺术领域初露锋芒,展示了他扎实的绘画功底与独特的艺术视角。水粉画作为他早期创作的重要媒介,体现了他对色彩与造型的初步探索。在那个时期,水粉画以其明快的色彩和较强的表现力,成为他描绘世界的有力工具。这幅作品受到当时社会氛围与审美趋势的影响,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山峰的层叠寓意着对更高目标的追求,这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基调。
进入1990年代,李成城先生的创作重心逐渐向国画转移。1993年,国画《松声泉韵伴吾家》入选大邱市首届韩中书画交流展,并被韩国收藏。这幅作品显示出他对国画传统技法的深入研习与运用。画面中,松声、泉韵与家的意象相结合,营造出宁静而悠远的意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自然与生活和谐共生的向往。从技法上看,他运用了细腻的笔墨勾勒松树的形态,以皴擦之法表现山石的质感,用水墨的浓淡变化描绘出泉流的灵动。此次参展并被收藏,不仅是对他国画技艺的认可,也开启了他在国际文化交流层面的艺术之旅,使他的作品走出国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
1994年,国画《山水之间》入选中国文联主办的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会。这一阶段,他的山水画创作进一步成熟,以山水为主题,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与艺术表达。作品在构图上遵循传统山水画的布局,注重远近层次的表现,以全景式或局部特写的方式,展现山水的雄浑或灵秀。在笔墨运用上,不断锤炼线条的表现力,使画面更具张力与韵味。通过参与这样高规格的艺术盛会,先生得以与更多优秀艺术家交流,拓宽了艺术视野,为其后续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1995年,国画《柳溪月色》荣获安徽省企业文化艺术二等奖。这幅作品在题材上选择了富有诗意的柳溪与月色,体现了他对传统国画题材的挖掘与创新。在表现手法上,他运用了细腻的笔触描绘柳树的枝条,以柔和的色调渲染月色的氛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意境。这一奖项的获得,表明他在地方文化艺术领域已获得一定的认可,其作品在展现企业文化与艺术融合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1996年,国画《众木成林铁铸成》荣获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六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黄山松精神”绘画纪念章设计联展一等奖。此作品紧扣“黄山松精神”这一主题,以众木成林象征团结与坚韧,寓意着如铁般坚定的信念。在创作中,他通过对松树形态的生动刻画,展现其挺拔、不屈的特质,运用独特的绘画语言将黄山松精神具象化。这一奖项不仅是对他绘画技巧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他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的认可,体现了他的艺术创作与时代精神、地域文化紧密结合的特点。
风格拓展与多元尝试(1999 - 2000年代末)
1999年,李成城先生有多幅作品在不同展览中亮相。国画《乡韵》入选天津《国画家》主办的水墨小品精品展,并被收藏;国画《徽梦》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九届全国美展。《乡韵》作为水墨小品,以小见大,通过对乡村生活片段或自然小景的描绘,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小品创作中,他注重笔墨的精炼与意境的营造,以简洁的画面传达出深厚的情感。而《徽梦》入选全国美展,表明他在大型主题创作上的实力。这幅作品围绕徽州文化展开,通过对徽州建筑、山水等元素的组合,构建出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徽州世界,体现了他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艺术升华。
2002年,国画《徽梦之一》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画展。这幅作品延续了他对徽文化主题的创作,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回应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创作中,他将徽文化的特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展现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徽州地区的人文风貌与发展变迁。
2003年,先生创作成果丰硕。国画《凤凰来仪》入选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国画《乡韵》入选中原书画院主办的“王子杯”海峡两岸书画大展、新世纪中国画四百家画展;国画《徽梦》获文化部群星奖二等奖。《凤凰来仪》运用了丰富的色彩与细腻的笔触,以凤凰这一传统吉祥意象为主题,展现出华丽而庄重的画面效果,体现了他在工笔或写意花鸟、人物与山水融合方面的探索。《乡韵》再次入选多个展览,说明这一题材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与艺术魅力。而《徽梦》获得文化部群星奖二等奖,进一步肯定了他在国画创作上的成就,其作品在艺术性与思想性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2006年,版画《林园最票》入选香港、安徽版画交流展;国画《黟山人家》入选新徽派山水名家作品特展。《林园最票》展示了他在版画语言上的初步探索,他运用独特的制版与印刷工艺,以新颖的视角表现园林题材。而《黟山人家》在新徽派山水名家作品特展中展出,表明他在山水画创作上已成为新徽派的代表之一,作品在继承徽派山水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创新元素,展现出黟山人家独特的韵味与风貌。、
2007年,版画《黟山人家》入选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主办的安徽省“黄山魂”新徽派版画展;版画《云涌黄山松更翠》荣获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主办的安徽省“黄山魂”版画艺术奖。这两件版画作品围绕黄山与徽派主题展开,《黟山人家》通过版画的形式再次呈现,以独特的刀法与黑白或色彩对比,展现出黟山地区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云涌黄山松更翠》则突出了黄山松在云雾涌动中的挺拔姿态,通过版画的艺术表现力,强化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与精神内涵,体现了他在版画创作上的迅速成长与对地域文化主题的深入挖掘。
创作高峰与广泛认可(2008 - 2010年代)
2008年,安徽省美协在合肥主办《李成城美术作品展》,展出作品70幅,并举行了李成城美术作品研讨会。这一系列活动标志着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得到了专业领域的高度关注与认可。70幅作品涵盖了他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与风格的创作,全面展示了他的艺术成就。研讨会的举行,为艺术家与评论家、同行之间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他对自身创作的反思与总结,也为其后续创作方向的调整与深化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同年,《李成城·魅力仙寓山》美术作品集出版,以仙寓山为主题,通过多种绘画形式展现了仙寓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进一步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提升了他在艺术界的影响力。
2009年,版画《池州傩》荣获安徽省文化厅、文联、美协联合主办的安徽第三届美术大展铜奖。池州傩作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现象,被先生以版画的形式呈现。他运用夸张的造型、强烈的色彩或独特的构图,将傩戏的神秘氛围与文化内涵生动地展现出来,体现了他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艺术转化能力。
2010年,水粉画《忆往昔歌盛世》荣获池州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建市十周年优秀文艺作品美术类一等奖,并入选中国美协全国农民画展,还被浙江美术馆收藏。这幅水粉画以回忆与歌颂为主题,展现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先生运用丰富的色彩与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场景与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从地方奖项到入选全国性展览并被美术馆收藏,体现了作品在不同层面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力。
2011年,版画《盛世傩戏》荣获第十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并被浙江美术馆收藏,同时入选中国美协版画委、中国版画院主办的“黑、苏、皖、黔、粤”五省版画联展。《盛世傩戏》在之前对池州傩文化表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通过精湛的版画技艺,将傩戏的热闹场景与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在全国性展览中获奖并被收藏,以及入选五省版画联展,表明他的版画创作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认可,其作品在艺术表现力与文化传达上达到了较高水准。
2012年,李成城先生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这是对他多年来艺术创作成就的全面肯定。同年,版画《盛世傩戏》、国画《盛世欢歌》分获安徽省第四届美术大展金奖、优秀奖。《盛世傩戏》再次获奖,巩固了其在版画领域的地位,而《盛世欢歌》则以国画的形式展现出欢乐祥和的氛围,体现了他在不同绘画形式上的全面发展与卓越成就。
2014年,版画《古傩新韵》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大展。这幅作品在延续傩文化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突破,以“古傩新韵”为切入点,展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独特的版画语言,将古老的傩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与艺术创新能力。
持续深耕与新的突破(2016 - 2025年)
2016年,国画《芦荡清音》荣获第九届当代中国山水画200家优秀奖。《芦荡清音》以山水画的形式展现出宁静悠远的意境,通过对芦荡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在笔墨运用上,注重线条的流畅与墨色的韵味,体现了先生在山水画创作上对传统与现代审美融合的持续探索。同年,先生在池州秀山门博物馆举办《李成城画展》。画展的举办,为当地观众提供了近距离欣赏作品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地方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2021年,版画《徽商故里焕新颜》入选安徽省第八届美术作品展并获提名奖。这幅作品以徽商故里为主题,通过版画的形式,展现徽商文化传承地在新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先生运用独特的构图与色彩表现手法,将徽商故里的古老建筑与现代活力相结合,体现了他对地域文化主题的持续关注与对时代发展的敏锐捕捉。
2024年,版画水印木刻《云涌黄山松更翠》《徽商故里》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这两件作品再次以黄山与徽商文化为主题,水印木刻的形式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云涌黄山松更翠》通过水印木刻的细腻质感,强化了云雾与松树的生动形象,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徽商故里》则以独特的刀法与色彩套印,描绘出徽商故里的建筑风貌与文化底蕴。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不仅是对他作品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也为其作品的长期保存与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平台。
这一年,精神矍铄、创作力饱满的李成城先生,不幸遭遇突如其来的命运重击,他被确诊罹患胃癌,且已至晚期。然而,即便被病痛残酷折磨,先生对艺术的热爱之火从未熄灭。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仍以顽强的意志、豁达的心态,完成了他艺术人生里最后一幅呕心沥血之作——《四季山水条屏》。而他准备投稿参加全国美展的版画作品《皖南风情》一组八幅,尚有一幅没有最终定稿,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2025年2月10日,距离先生生命的终点仅有两天。弥留之际,躺在病床上、身体已极度虚弱的他,依旧心系艺术传承,用那颤抖却坚定的声音,跟我们交代《捡拾岁月·李成城写生作品集》的设计、排版与编印工作,仿佛在用生命最后的力气,与时间赛跑,寄望一生积累的第一手创作素材与宝贵经验,早日分享给更多热爱艺术的人。
李成城先生的艺术人生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从早期的探索起步,历经风格拓展与多元尝试,达到创作高峰并获得广泛认可,直至持续深耕、不断取得新突破,生命不止、战斗不息。他在不同绘画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对地域文化、时代精神的深入挖掘与表达,使其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使他的艺术人生丰富多彩、耀眼夺目。
(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