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推进知识产权强企的征程中,飞渡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飞渡航天”)把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深耕复合材料、信息化和民用工业智联网三大主营业务板块,研制出氮化硼透波复合材料天线罩等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材料,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唯一的BN先驱体生产线。
近日,笔者走访了位于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的飞渡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央企、省市级财政基金共同投资的,专业从事高性能新材料研发制造、特殊领域数字化服务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企业。
守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致力于航空航天、国防装备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自主研发新型耐高温透波材料及近净尺寸成型工艺,建成国内唯一BN先驱体自主生长线,突破国外关键技术封锁。2020年天线罩产品获评‘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024年天线窗产品通过‘安徽新产品’认证。”飞渡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钱佳佳介绍。
近年来,飞渡航天坚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已成功建成拥有29项核心专利、42项软件著作权,22项专利布局覆盖陶瓷基复合材料全产业链。
“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大数据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企业”“安徽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安徽省首届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需求对接会重点对接单位”“安徽省数字化车间”......这些荣誉的取得都是对企业创新能力、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为了更好地研发技术,我们构建了研-产-用一体化创新体系。投入超1000万建成陶瓷基复合材料标准实验中心,配备氮化物先驱体合成系统、高温裂解装置等75台套尖端设备,此外还计划追加2000万升级研发能力。”钱佳佳说。
构建开放体系 共筑科创生态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构建开放协同的科创生态体系,不仅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推动跨界合作、优化创新机制,企业能够加速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飞渡航天目前已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新材料核心技术,打破国内外专利壁垒;拥有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及劳模创新工作室,池州市322产业创新团队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企业运用自主运营的生产基地,实现实验室到量产的无缝衔接,新产品试制周期较行业缩短40%。
当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近年来,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多措并举赋能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通过创新平台的搭建、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服务以及制定人才引进的配套制度,让更多的人才“活水”涌入集中区,进而推动园区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自从我们2017年落户集中区以来,集中区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与支持,知道我们缺少技术性人才,就组织我们到各大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人才招聘活动,工作人员还上门服务,帮助我们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真正把企业的需求放在了心上。”钱佳佳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深化“军技民用、民品反哺”战略,重点攻关2000℃级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拓展无人装备、智慧矿山等民用领域,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打造国家级新材料创新平台,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深度融合。(彭三仟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