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全名叫“大黄山数字游民社区NCC·黑多岛”,简称“黑多岛”,于2024年8月31日首次开放,到2025年2月28日,恰好半岁。
在DeepSeek眼中,我是这样的:位于黄山市黟县碧阳镇,国内首个临河而建的数字游民社区,以“共居共创”为核心模式,拥有民宿改造的共享空间、美术馆、书店等设施,首批入驻32名“岛民”。
半年来,台州、丽水、扬州、无锡、海口等多地政府组团来“看望”我,希冀在当地孵化数字游民社区,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中。
作为新兴事物,我的成长历程并非都是“光鲜亮丽”,也充满“不确定性”。
今天,我把心底埋藏的想法吐出来,集思广益,共探数字游民社区未来发展方向。
一思: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
来我这里的“数字游民”,我们都称之为“岛民”。首批32位岛民,是从200多位报名者中筛选出来的,他们大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大城市,职业五花八门,譬如导演、AI创作、设计师、跨境电商从业者、财务规划师等,平均年龄32周岁,入驻时间短则2周、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
虽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不同,但数字游民有个共通点:告别“朝九晚五”的坐班工作,一根网线“闯天下”。
“年轻人”“向往自由”“远程办公”,这些关键词叠加,我产生了第一重担心:这批整顿过职场的年轻人到乡下,难道为了“躺平摆烂”?
刚开始那几天,我化身“观察者”,打量他们的生活,看到的场景竟是这样的——早晨,起床后在共享厨房做早餐;到了上班时间,独自在图书馆、咖啡馆、办公区开始工作;午饭后,有的休息,有的继续“搬砖”;晚饭后,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就某个项目或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讨论、探索合作……
后来,通过多日的相处,我发现这群从“一线”逃离到“黟县”的“游民”很不简单,甚至说个个身怀绝技,有的留过学、有的会多国语言、有的在大厂当过程序员、有的做国际贸易年收入千万元……
首批岛民、来自上海的青年导演严浩解答了我的疑问:“一来,这32个首批入驻者是精心筛选出来的,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素质和自制力相对较高;二则,岛上有完备的办公休闲设施,定期还举办各种创意沙龙,大家在一起可以发现更多职业可能性。”
“有事干”,自然就不会“懒散”。
受此启发,为了不让岛民们闲下来,我还捣鼓出“饭票积分制度”——岛民每参与一次社区公益活动即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共享食堂免费使用等权益。
二思:如何将资源转化为效益
我的发起人吴永泽,在一次旅行中,被我们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深深吸引,留下来开起米酒、香肠、预制菜等工厂。事业发展过程中,遭遇人才力量不足的难题。他组织招聘、策划吸引城市青年的主题活动,仍然没有把路过的城市青年留下。
数字游民社区的崛起,使老吴瞅见曙光。起初,我很担心他把我“弄砸”。
作为出生在当地的“土著”,我深知黟县的优劣势——优势,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坐落于黄山脚下,青山群绕,绿水环流,古韵悠然,被称为“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乡村”;劣势是人少,安徽省常住人口最少的县,甚至没有“之一”,眼看着同在一省的寿县古城近两年持续走红,和我隔着漳河相望的黟县古城,孤寂而落寞。
2024年11月9日开幕的数字桃花源·第二届数字游民大会,使我转变了看法。
那天,岛上涌入全球各地1000余位数字游民社区参与者、记录者、观察者,场面震撼程度至今难忘,黄山市商务局局长上一趟卫生间的功夫,就挤不进会场了。一时间,我在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平台“刷屏”。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智库专家洪涛在“学界圆桌”环节向我喊话:“乡村的魅力往往超出了当地人的想象,需要流动到此的年轻人来激活。但年轻人贸然进入乡村存在风险,因此需要中间组织。目前看来,数字游民社区是连接青年与乡村的最佳中介。”
有了社会各界的认可,那就“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的几位主理人将2025年定位为“沉淀之年”,结合我们当地的资源,主要从三个方面转化——
利用100多部院线电影曾在黟县取景的优势,孵育“电影数字游民社区”、举办电影节,邀请北京、上海甚至海外的导演及投资人来黟县,探索乡村影视创作商业化路径;结合黟县春季美景,开展户外社区旅行,邀请全国各地“驴友”参与的同时,为当地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以“共生共创”理念,吸引艺术设计方面的人才入驻,一起学习、一起创作,将黟县作为窗口,向世界讲述中国乡村故事。
三思:如何将“游民”变“村民”
“数字游民”,本质在“游”,待在一个地方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而对于地方来说,亟须的是可以长时间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村民”。
如何打破这种边界?这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出题者是我,答题者是政府。
从我诞生起,“90后”、黟县团县委书记汪泓开始“不务正业”。他兼任县数字游民专班办公室主任,经常一天三次跑到我这里,当然不是“闲逛”,而是帮我处理各类问题,譬如开会协调桌椅、志愿者,岛民开店办营业执照。
2024年10月,黟县制定出台10条支持数字游民共居共创政策,这在全国范围内,都算是比较早针对数字游民的专属政策。
这个政策后来被解读为“三个100万”——第一个100万,是给住宿方面补贴,我们这的民宿正常售价300多元一晚,岛民住半个月,收费1400元到1800元,远低于市场价;第二个100万,是让数字游民参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比如县住建局发布两个任务,相关人员就转发给我的小管家,然后在小程序征集,岛民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匹配任务,完成后取得报酬;第三个100万,县里用于支持岛民创业,延伸产业链,尽量把人才留下来。
很多细节,暖人心房。只要入住满半个月,岛民就能申领“黟才码”,享受免费游玩黟县境内景区等优待政策;黄山市还专门为我开通了“数字游民专享卡”,让岛民畅享超大流量,随时随地高效办公。
因此,首批岛民曲曲在三个月期满后留了下来,创建了国内首个银发青年共居社区;严浩也准备扎根这里,在附近的丰梧村找了新住所,计划拍摄乡村振兴题材的短片。
更多的岛民还是要“游”向别处。我也想好了计策:串联青岛、海口等全国各地数字游民社区,集成“数字游民全国旅居图”,春天到我这里,夏天到青岛,秋天再回来,冬天去海口,如此循环往复。
在这个联盟,“游民”一年四季可以成为不同地方的“村民”,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提供“智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