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山公园一角
包拯决定改造荒山。1037年,39岁的他重归仕途,获授天长知县,来到了这座依水而治的县城。
一到县衙,他就换下官服四处考察民情、查访山形地势。“乡亲,这山可好?”指着门前光秃秃、黄蜡蜡的山堆,包拯找来几位当地的老人询问。“这山一下暴雨,黄泥水漫的每家皆是,可气煞人啊!”听了当地群众的话,这名新任县令立即表态:都种上树,钱从县库里拨。
树苗买来,他扛着铁锹和群众一起上山栽树。第二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桃树盛开出粉色的花,映红了整个山坡。这座山因此被当地百姓称为“胭脂山”,心系百姓冷暖、大公无私的包拯也最终成为流芳千古的好官。
今日,安徽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携手造林有了更高追求:以林长制改革为抓手,建设高颜值、 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绿美江淮。
和谐共生,打造绿美江淮新画卷
即便再难,李克文也要建好绿美村庄。
为了改造繁昌县峨山镇东岛村杂草丛生的当家塘,这名村书记每天要接70多个村民打来的电话,最长通话时间有半个多小时。“群众对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有的上来就骂人。”一天下来,他的手机打的发烫、耳膜听得发胀,但还是咬着牙坚持推进,“这可是我们盼了许久的机会。”
东岛村航拍图 受访者供图
为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2024年7月25日,省委常委会议暨2024年省级林长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安徽省绿美江淮行动建设规划(2023-2027年)》,提出扎实推进绿美村庄建设、绿美乡镇建设、绿美森林提升、绿色产业发展等行动,以“植绿、添美、增质、惠民”为主线,建设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绿美人居环境。
绿美村庄建设启动恰逢其时。一方面,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是乡村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提升村庄“颜值”必然会触动部分村民“利益”,如何让群众诉求和绿美建设同频共振,成了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现实难题。
“为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拆迁和用地矛盾,我们提出‘让、征、租、换’的工作思路。”李克文介绍,愿意为绿美村庄建设让出利益的,村里就张榜公示给予精神鼓励;不愿意的,就通过土地调换、租赁和征用等方式解决。
干群拧成一股绳,东岛村绿美村庄建设“快马加鞭”。原本杂草丛生的当家塘“变身”水清岸绿、人人打卡的微缩景观,乡村大舞台、文化健身广场、村史馆等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
2024年春节前夕,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返乡,瞧见李克文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跟以前大不一样,美得很哩!”
东岛村找到了“变美”的“法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也在想尽办法打造人鳄和谐共生的美景。
位于南陵县籍山镇东部的长乐村,村庄的五分之四面积处在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根据2023年野外调查数据,该片区扬子鳄总数在300-400条左右,人鳄矛盾突出。
人工孵化扬子鳄(约15天)
“为保护扬子鳄和栖息地,村里很多经济项目不能落地,畜禽养殖场、加工厂许多都拆除和搬迁了。”长乐村党委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余天寿介绍,扬子鳄虽然没有攻击性,但会爬到村民的水塘里吃鱼虾,破坏秧苗也是常有的事。因为限制使用农药化肥,农作物产量也上不去,“经常有村民问我,花那么大力气保护扬子鳄,对我们到底有什么用?”
“你家的一片山场一处水面,因为要保护扬子鳄而不能经营,补偿又往往是杯水车薪,你肯定也会很委屈。”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章崇志说。
事情在2024年2月迎来了转机。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国家将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在依法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
同年8月,省林业局印发《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扬子鳄保护区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扬子鳄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因扬子鳄造成经济损失的,经群众申请、村干部汇总、保护站核实后,统一由属地政府拨款赔偿损失,落实扬子鳄核心栖息地生态补偿。”章崇志介绍,2024年安徽共支付扬子鳄保护区全域范围的生态补偿240多万元。
村里也依托扬子鳄“生金”。“我们注册地理生态商标‘长乐鳄’,引进企业流转520余亩土地种植生态大米。”余天寿说,仅2022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就增加10万多元。
“保护扬子鳄就是保护咱们的‘钱袋子’。”从心有怨言到全力支持,保护区群众已经逐渐形成思想共识,人鳄共生的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安徽也在擘画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去年以来,全省持续推进“四廊两屏”重点工程建设,一体推进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稳固生态基础、完善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共完成人工造林27.24万亩、封山育林111.51万亩,持续推进200个绿美村庄、80个绿美乡镇建设,打造绿美江淮示范点32个,14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美美与共。
2024年7月15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针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会议提出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中央会议的要求,给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目标。从生态高颜值迈向经济高价值,安徽怎么做?
绿树生金,孕育生态发展高价值
宋执胜心里清楚,如果完全由政府建设并运营管理,运营好国家湿地公园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2016年,原国家林业局批准安徽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开展试点建设工作。对当地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管理难题。
一方面,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达664.24公顷,涉及梁园镇、杨店乡和牌坊回族满族乡三个乡镇,共有6500余名村民在此居住,日常保护压力极大;另一方面,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国家湿地公园日常运营管理至少需要行管人员50人以上,运营成本极高。
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航拍图 受访者供图
以合肥市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每年投入生态保护修复和运营管理的资金约1500万元。如果全靠地方政府财政投入,这对2016年刚刚脱贫摘帽的肥东县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2019年为统筹解决建管运系列难题,肥东县决定采用EPC+O(设计、建设和运营)模式,把管湾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运营统一交给市场主体。最终,安徽东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以3.09亿元中标该项目,并于2022年12月顺利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
“我们设立基建管养部、养护事业部等多个部门,成立了一支50余人的管护队伍。”湿地运管负责人潘方青介绍,如今的公园水草萋萋、芦苇摇曳、鸭嘻鸥飞、莺歌燕舞,是游人们眼中的“画里管湾”。
然而,面对越来越高的维护成本和长期运营的资金缺口,企业也很犯难:既要守住生态“红线”,又要谋求商业“变现”,怎么办?
2022年《湿地保护法》出台,作为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明确提出了“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符合湿地保护要求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等活动”。去年,安徽也出台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推广“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模式,统筹湿地保护修复、生态旅游和资源利用一体化发展。
中央和省级文件的落地,为各地挖掘湿地价值红利提供了法治保障和探索方向。
“县里从今年开始,通过招标方式为湿地修复保护主体提供每年650万元的专项资金。”作为管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宋执胜觉得“政府掏一点、企业挣一点”的思路,是解决管护资金紧缺的重要尝试。
“我们也积极开发了湿地生态科普教育等研学课程,还在红线区外建设了配套设施。”湿地文旅负责人尹俊介绍,目前他们已落地12个自然教育研学产品和5个主题自然教育培训工坊,累计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和企业团建5万人次以上,带动乡镇文旅产业增收150万元。
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正在让湿地变成“聚宝盆”,远在200公里之外的安庆市宜秀区,也在积极培育森林“摇钱树”。
这几年,高井胜为如何增加林农经济收入“费劲了心思”。
宜秀区位于安庆市城郊,林地面积近14282公顷。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当地以重点发展种植杨梅、葡萄、柑橘等特色经济林为主,林业总产值达23亿元。
“造林空间几近饱和,林业经济发展到了瓶颈期。”作为区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高井胜感觉“压力山大”。推广什么样的苗木品种,既适宜种植又能增加群众收入?
大户叶礼钧给他提供了思路。2021年,这个一直在黄山等地从事苗木种植的老板决定回到安庆创业。他把成熟的香榧树种植经验带了回来,计划从育苗开始探索林业经济发展新方向。
安庆市香榧种植基地 受访者供图
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和高产优质的木本油料树种,观赏性好、经济价值高,且在安徽地区有大面积种植的先例。唯一缺点是对栽植技术要求高,生长周期慢。也正因为此,叶礼钧砸下几百万元投入的香榧育苗项目,落地效果并不理想,他一度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
2023年9月,安庆市印发《关于实施“摇钱树”工程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意见》,全面启动实施“摇钱树”工程,发动农村居民利用房前屋后和庭院,种植薄壳山核桃、香榧等高效经济苗木,纳入林长制奖补,缓解群众和企业生产压力。
高井胜和叶礼钧商议,在杨桥镇螺山村试点种植香榧。“我们采用‘村企户’合作模式,村集体合作社具体实施,企业提供苗木和种植技术、回购果实,农户提供房前屋后等空闲地种植,收益按3:4:3比例分成。”螺山村相关负责人算了算,香榧盛果期后每株收益400元,企业可获得160元,村集体和农户分别获得120元。
村庄增绿,村民获益,企业得利,我省正在不断拓宽生态高颜值催生经济高价值的实践路径。去年以来,全省加快构建省内消纳碳票激励机制,发布《安徽林业碳票项目方法学》,制订《安徽省林业碳票管理办法》,搭建林业碳汇科技创新平台,引导智库、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团体合作开展基础研究……
掌握“借绿生金”的窍门,才能答出让群众满意的答卷。如今,面对林业发展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安徽能否领先答题?
破冰前行,探索林业改革新路径
推进改革的每一步,对吴志辉来说都像“翻越一座山”。
1996年毕业之后,他一头扎进大山里,为群众解决山核桃种植的技术难题。“经过二十多年努力,我们建立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建立了1项行业标准和9项地方标准。”吴志辉说,宁国市已有山核桃种植面积40.4万亩,被誉为中国“山核桃之乡”。
虽然声名在外,但这座皖浙交界的县级市依然无法避免出现了山区的共性问题:基础设施匮乏、林权权属碎片化、乡村空心化。
“有些问题是上一轮改革留下的‘后遗症’。”自1981年全国推行“林业三定”以来,以家庭为单位是集体林区主要经营形式,尤其是2008年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两轮改革强化了家庭经营,明晰林地产权,解决了集体林地公平分配的问题,但由此带来的林地规模小和权属碎片化问题,造成了集体林效益损失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以宁国市万家乡大龙村杨树庄村民组为例,全组村民25户分了187块山场,最多一户人家有十几块。不仅生产成本高、管理难度大,还容易引发矛盾纠纷。面对“一山多户,一户多山”现象,如何破局?
林农正在晾晒山核桃 曾照静 摄
事实上,破解林业发展遭遇的现实困境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从解决温饱的分田到户,到如今规模化经营探索的“小田并大田”,每一次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塑,安徽都是改革试点的先行者。
虽然有了参考样本,但林业的改革远比土地改革复杂,吴志辉决定先从林地托管入手。从2019年开始,他积极对接联系有发展意愿的大户,鼓励他们以村民组为单位统一流转山场,探索山核桃适度规模经营。
2021年6月4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视频会议,决定在安徽省宣城市等全国多地开展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力争用3-5年时间,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探路子、做示范。
攒够了群众基础,又等来了试点机遇,宁国市决定大刀阔斧地推进“小山变大山”改革。为做通林农的思想工作,吴志辉几乎跑遍了所有熟悉的村和村民组。然而,开会现场大家满口答应改革,“转脸就变了卦”。
为了让林农见到实惠,宁国市财政拿出了真金白银的山核桃产业振兴资金,承诺给率先探索改革的村民组最高1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等建设。
即便如此,改革推动的过程还是举步维艰。“群众的观念要变,涉及个人的利益要让,基层情况非常复杂。”吴志辉清楚地记得,有个试点村的村民组长给他打电话抱怨:“你别说给我100万了,就是给1000万,这事我也不干了!”
“改革有过程。”除了反复劝说,吴志辉还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调整政策内容,“要给林农一个跳起来能够摘到的桃子,他们才愿意动一动。”
因为有了群众信任的托管主体,杨树庄村民组推进“小山并大山”改革的过程相对顺利,群众也因此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以前有15块山场,现在合并调整完后只有6块,但是连成片了,很方便种植管理。”村民陈爱平算了笔帐,每年仅山核桃人工采摘费用就能节省1万元开支。
改革落地,政府承诺的奖补资金也很快到位。杨树庄村民组用奖补资金加上群众自筹的费用,修通了多年期盼的850米上山道路,还建设了一条单轨运输机。路通那天,大家在震天的鞭炮声中喜笑开颜,像是在和这座养育他们的大山一起,分享改革的红利。
林农乘坐单轨运输机上山 受访者供图
根据宁国市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38个村民组山场整合,涉及林农1167户,山场总面积4万余亩,“小山变大山”改革初现成效。
一直以来,安徽都在不断探索林业改革,为高品质绿美江淮注入动力。去年7月20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聚焦“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的林改“四问”,明确8项重点改革任务,推动全省集体林改再出发。
与此同时,省林业局紧扣森林法“占用林地总量控制,确保林地保有量不减少”和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林地面积稳中有增”要求,先后制定《安徽省建设项目永久占用林地占补平衡管理工作方案(试行)》《安徽省林地占补平衡指标管理暂行办法》,印发《安徽省林地占补平衡实施方案》,持续强化林地占补平衡政策供给。
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和执行,为安徽深入推进林业改革提供了十足的底气。目前,我省累计完成林权抵押贷款300多亿元;鼓励和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全省集体林地流转面积达1350万亩,占全省确权发证面积的25.48%。
2024年1月22日,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会上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面对改革要求和时代需求,安徽还能否“一马当先”?
科技驱动,林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刘洋在为企业“找专家”奔波。
去年上半年,铜陵市郊区有一片3000亩的油茶基地亟待开工建设,项目执行方是当地的乡村振兴公司。由于第一次接触这类项目,企业对选种、栽植等工作都非常陌生。
“他们打来电话求助,希望能够帮忙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作为铜陵市林业局副局长,刘洋通过调研发现,全市300多家林业企业有五分之一都提出了同样的需求。
想要满足企业需求,关键在于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此前,安徽为解决一山一坡有人管的问题,于2017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探索实施林长制,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成为林业改革的“关键一招”。
参考林长制改革成功经验,铜陵市提出选派科技林长,点对点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2024年7月,铜陵市正式聘任首批科技林长。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榧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高校院所和相关企业的10名专家,将为全市林业发展提供涵盖经果林栽培、生态修复、遗传育种、智慧防火、森林保护、观赏园艺等多个方面的智力服务。
铜陵聘任科技林长
有了科技林长,铜陵市郊区企业的油茶种植难题迎刃而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专家带着团队,前后两次前往实地进行技术指导,为企业选种种植提供了关键性的意见建议。
去年,铜陵市选派的科技林长先后开展上门指导、专业授课、林技培训等30余次,聚焦林业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培育等开展座谈交流4次,服务涉林市场主体120余家。
科技赋能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安徽林业系统始终把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省林业局组织开展“人才林业行”系列活动,深化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积极开展松材线虫致病基因阻断技术和防治药剂研究,建立关键技术“揭榜挂帅”制度,着力解决防火防虫领域“卡脖子”问题。
全省各地爷同样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一系列科技成果在林业领域的落地应用,带动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棵竹子什么时候出笋?生长土壤是否缺水?几时竹林需要施肥?过去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现在,在广德市卢村乡的笄山景区,通过数字赋能找到了更精准的答案。
“传统竹产业几乎完全依赖人工,缺乏有效的监测体系,导致优质竹资源产量不足、生产力下降、经营成本上升。”广德市林业发展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方明刚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有了物联网就好比竹林来了“侦察兵”,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和环境指标,足不出户就能第一时间了如指掌。
广德市春笋长势喜人 受访者供图
除了物联网系统,竹林里还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广德市再军笋业专业合作社社长顾再军大致估算了竹林的收入:“一亩可产鞭笋100多斤、冬笋100多斤,还有春笋和毛竹,一年下来亩产值超过1万元。”
大力推进科技赋能竹产业发展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动因。
竹子作为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是塑料的重要替代品。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等行动目标。
安徽抢抓“以竹代塑”新机遇,于去年出台《加快“以竹代塑”发展实施方案》,认定池州、黄山及广德、宁国、岳西等首批“以竹代塑”应用推广试点,要求试点地区抓好竹林资源培育、竹材精深加工和市场应用拓展等工作。
坚持不懈,书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这两天,李克文正在帮招商引资来的企业“跑腿”。“厂房建好了,需要我们帮忙办理各项手续。”他说,这家从事“以竹代塑”加工的企业之所以会落户东岛村,就是因为“看中了村里的优美环境和优质的林业资源。”
章崇志也在忙着理清今年的工作思路。他计划针对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支持引导地方构建与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媲美、与保护区建设相融合的生态产业,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增收途径。
尹俊和同事们讨论了好几天,初步商定了春季研学课程。“我们计划推出植树、春播和清除外来物种等劳动实践课。”为接待大型研学团队,他们正在调整人员和筹备物资,“今年研学总营收预计要比去年翻一番。”
高井胜想扩大种植面积。他计划在年内把香榧树种满全村村民的房前屋后,“区里很重视也很支持,区委书记把这个村设为林长联系点,正在探索联农带农的香榧长效管护机制。”
吴志辉为“小山并大山”改革持续推进找到了新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我们筛选了几个改革试点村,帮助他们对接了国家储备林项目,林区基础设施完善的钱有着落了!”
刘洋琢磨着让科技林长的服务“更进一步”。在他的计划里,将在有需要的企业打造“科技小院”,让专家团队进驻企业,零距离提供技术支撑。
新年伊始,安徽各地林业工作者前进的脚步仍未停歇。这背后,是千年以来不懈造林的精神延续,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决心,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对美好家园建设的执着追求。
他们深知,林业工作不仅是生态环境的守护者,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他们坚信,只有让山川林木葱郁,才能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福祉,才能让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更加牢固。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安徽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林业工作者们必将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