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蜀经开司法办通过高效调解,成功化解一起因牙科诊疗失误引发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患者王女士(化名)因拔牙过程中医生误判导致面部神经受损,经调解最终与涉事诊所达成赔偿协议,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2024年6月,王女士因牙齿疼痛前往某口腔诊所就诊,接诊医生诊断为智齿发炎需立即拔除。然而,在拔牙手术中,医生因操作不当误伤患者面部神经,导致其术后出现持续性面部麻木、疼痛等症状。经医疗机构复诊确认,王女士的神经损伤与拔牙操作存在直接关联。
事发后,王女士多次与诊所协商赔偿事宜,但双方对责任认定及赔偿金额分歧较大。为维护自身权益,王女士向蜀经开司法办申请人民调解。
蜀经开司法办受理案件后,指派经验丰富的调解员介入。调解员通过以下步骤推动矛盾化解:
1. 调取病历记录、诊断证明及第三方医疗鉴定意见,明确诊所存在诊疗过错;
2. 依据《民法典》第1218条(医疗损害责任条款),向诊所说明其应承担的过错责任;
3. 针对王女士主张的医疗费、误工费及精神损失赔偿,结合本地同类案件判例提出合理赔偿区间建议;
4. 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诊所负责人对患者遭遇表达歉意,王女士亦表示理解医疗风险。
经三次协商,双方达成一致:诊所一次性赔偿王女士医疗费、误工费及精神抚慰金共计5000元,并承担后续复查费用。协议经司法确认后当场履行完毕。
本案是基层司法机构践行“枫桥经验”、推动“诉源治理”的典型案例。通过非诉方式化解医疗纠纷,既保障了患者合法权益,又维护了医疗机构声誉,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蜀经开司法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医疗纠纷调解机制,畅通“调解+确认+履行”一站式服务渠道,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法治保障。 (李桂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