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对于郎溪县姚村镇苗木农场主刘义林来说,是忙碌季的开启,也是新年增收招财的序章。
过了正月初三,苗木订单就通过微信纷至沓来,刘义林在梳理苗圃现存“家底”,有序安排起苗发货的同时,召集工人对“待嫁”的苗木进行春管抚育。
“首先剪掉过密枝、交叉重叠枝和病枯枝,再造型,球型和柱型灌木要自然丰满,轮廓线条要流畅,这样才好看,有卖相。”日前的一上午,刘义林指导几名工人为亮晶女贞、金禾女贞、银姬小蜡等球型苗木疏剪塑型。工人手持长柄修剪机,像理发师一样——为这些观赏苗木“推剪”出好看的“发型”。刺啦声不息,“余”叶纷落,立春后的地头垄间,管护作业有序进行,生机勃发。
在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朴树园,数名工人正挥动锄头除草、松土施肥,为一株株朴树大苗茁壮生长做足功课。
1980年出生的刘义林,家住该镇夏桥村朝阳组。刘义林在外闯荡了多年,于2012年返乡创办“盛夏苗木种植家庭农场”,通过流转荒山和荒地发展苗木产业,从最初的30亩扩大到现在的1000余亩,其家庭农场于2021年获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刘义林告诉笔者,他的苗圃正月初八开工,每天有15到20个工人,“一班人起苗、装车,把新年第一单乌桕大苗发到河南和浙江,另一班子工人打理苗圃:修枝、除草、施肥、清沟沥水,春季管理很重要,不搞到位不行,一年之计在于春。另外,还安排了几个工人补植海桐、黄杨、龟甲冬青等幼苗,(苗圃)空白区不能浪费。”
据悉,刘义林的家庭农场,季节性用工30多人,有一部分是脱贫户,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对他们的稳增收起到了一定作用。家住夏桥村的村民姚大叔,人勤快,做事靠谱,是刘义林家庭农场的“长工”,年劳务工资约2万元。对于打理苗圃这份工作,姚大乐很满意:“我今年65岁了,出门打工没人要了,刘老板照顾我,叫我在苗圃里打杂,活儿不累,一天有150元的工资,挺好的。”
另外,通过土地流转,该农场盘活了夏桥、四青、妙泉3个村及姚村社区200余户的闲置荒地,以“年租金”的方式让农户增加了收入。
近两年,苗木市场行情低迷,为了持续向好发展苗木产业,刘义林没有少动脑筋,他说:“通过市场调研,逐步淘汰了不好卖的品种,不断调整苗木种植结构,树型塑造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提档,只有走‘精品化’的路子,苗木产业才会‘柳暗花明’。”
“目前,我镇注册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共有87家,其中省级及市级各4家。经营范围主要有茶叶、水稻、苗木、时令水果等种植业,以及家禽、生猪、山羊等养殖业,通过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家门口就业,实现农民增收。”姚村镇农业农村办工作人员姚勇军说。(王祖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