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老城区各类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面广量大的特点,西园司法所通过做好三举措,努力把矛盾隐患吸附在当地、化解在萌芽,多年来辖区社会面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一、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一是构建调解格局。坚持党建引领,整合综治、信访、司法等部门功能,整合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综合治理、信访接待等队伍力量,抓好源头预防、前端治理、疏导化解等关键环节,合力调处矛盾隐患。二是打造调解阵地。在街道本级设置调解委员会1个,公共法律服务站1个,在6个社区分别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厅、法治宣传阵地等建设“百姓评理说事点”7个,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矛盾问题。三是完善调解队伍。组建以资深退休民警等优秀警员为骨干,街道专职调解员、社区兼职调解员、律师、法官等共同组成的警民联调队伍,明确街道和派出所双重管理、司法所指导、社区配合、联调室负责的工作模式,强化警民联调规范化建设,确保调解工作合法、合情、合理。
二、推进人民调解机制健全。一是推进“事后调处”向“事前预防”转变。坚持集中排查、日常排查、滚动排查相结合方式,加强对信访、安置矫正、邪教与重精等重点人群的排查管控,做好事前预防工作,将矛盾纠纷化于萌芽、止于未诉。二是推进“被动受理”向“主动服务”转变。充分发挥社区调解员、网格员和红色小管家的基层治理触角作用,推行“上门服务”,倾听群众心声,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化解。结合“六情”与平安建设活动,将矛盾纠纷排查与普法宣传相结合,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氛围,确保群众诉求依法、按程序反映、依法按政策决。三是推进“一调了之”向“一调到底”转变。根据案件不同性质、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调解策略和调解技巧,缓和当事人的对立情绪,有针对性做好调解工作,确保达到“事了”“情续”,最终签订司法调解协议。
三、拓宽人民调解收集渠道。一是突出网格治理。以网格为单位,常态化开展网格走访,各社区明确每个网格的走访人员、走访周期、走访内容,宣讲政策,摸清民(企)情,听取民(企)意,每日矛盾纠纷实行“日记录、日整理”。二是重点督办“12345”热线。对12345热线工单进行仔细梳理,对矛盾隐患分门别类,与来电人沟通交流,切实做到群众合理诉求解决到位、无理诉求解释到位、困难群体帮扶到位、违法行为打击到位。三是充分利用综治中心平台。发挥基层“综治中心+网格化”无缝隙、全覆盖的信息化优势,不断推动基层治理工作精细化,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葛飞 孙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