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头雁工程”项目,车站社区党委秉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凝心铸魂抓党建,服务群众抓党建,切实压实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
以“院落”为基本单元,结合“一居一品”党建品牌,车站社区党委以“领头雁”为工作内核,通过强化“微阵地”、织密“微网格”、做实“微服务”,驱动项目推进,持续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
一、强化“微阵地”,筑牢社区治理新支撑
社区阵地是服务居民的重要载体。为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车站社区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放、力量下沉”的原则,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数量优势和积极性,联合网格员积极倾听民众心声,破解民生堵点,开展大走访、深调研、实帮扶,进一步拉近党群距离,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拉家常”的方式,深入了解群众在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收集意见建议,并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提高群众的政策认知度。此外,社区在居民区设立多个专项居民议事场所,打造集学习、交流、议事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将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各类阵地向小区网格内延伸,推动网格党建工作深入开展。通过筑牢“微阵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元化、人性化、精细化的便民服务。
二、织密“微网格”,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
科学划分网格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车站社区按照“便于治理、便于服务、便于自治、精简效能”的原则,将社区划分为多个“微网格”,并采用“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楼”“一楼带一片”的工作法,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治理“一张网”。推行由点带面的微网格服务队伍建设模式,为每栋楼配备党员责任人、网格员、楼栋长,组建由专职网格员、社区民警、物业人员、党员、志愿者等组成的网格化队伍,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有效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针对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宣传覆盖不全面等问题,社区发动网格员、楼栋长、党员志愿者等分组结队,采取分片包干、逐户敲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向辖区居民普及安全知识,详细讲解家庭防火、用电、用气等方面的安全知识,并发放消防安全宣传手册,叮嘱居民做好“三清三关”,确保火灾隐患无死角。
三、做实“微服务”,提升社区治理新效能
服务群众是社区治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车站社区将上门探访与温馨关怀融入“敲门行动”的每一个环节,在传统节日为社区年长体弱的老人送去节日的慰问,为居民理发、送福等;通过家长里短走进群众家中、心中,提供家具整理等帮助。走访中,党员志愿者重点关注精神障碍患者、残疾人、失能老人及低保户等特殊群体,详细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困难,精确掌握需求,以“接地气、心贴心”的实际举措和“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的态度解决问题,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感。依托辖区内丰富的资源优势,社区定期联合派出所、卫生所等组织开展反电诈反邪教宣传、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关心关爱“一老一小”。同时,社区注重收集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声音,通过社区网格员现场走访、电话联系、微信询问等方式收集居民诉求,让居民不出家门就能反映和解决问题。将群众关注的楼道杂物堆放、车辆乱停放、噪音扰民等“高频”痛点民生问题纳入实事,推动问题解决。
在基层治理中,“微阵地”“微网格”“微服务”如同毛细血管,将党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通过强化“微阵地”筑牢服务根基,织密“微网格”延伸服务触角,做实“微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下一步,车站社区党委将持续深化“头雁工程”,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效能。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和专业力量,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让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之路越走越宽广,为构建和谐美好社区作出更大贡献。(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