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梁园镇一家生态农业公司开展液体粪肥还田
记者日前从省土壤肥料总站了解到,2024年我省肥东、利辛等15个县(市、区)继续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共遴选实施主体942个,落实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区163.44万亩,带动试点县粪肥还田面积近340万亩次;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2%以上。
“通过这项试点,有效提升了绿色种养循环水平,促进了有机肥资源利用。”省土壤肥料总站站长李东平介绍,各试点县以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促进种养循环。
试点县结合本地实际,依托专家指导组、有关院校等科研资源,开展试验示范和联合技术攻关,集成高效施用技术和服务模式,推进粪肥还田技术标准化,全年共计开展各类技术试验示范95项,建立效果监测点468个。各地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产和施肥实际,制定相应技术方案,层层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掌握粪肥还田关键技术。
肥东县土肥站专业技术人员在元疃镇指导固体粪肥堆肥
试点县依据“以地定畜、以种定养”原则,完善多方协作体系。政府部门根据区域畜禽养殖规模,匹配相适应的粪肥还田示范创建面积,组织三方签订合同,落实责任义务,推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通过专业的粪肥还田服务组织,对接种养两端,为种养结合提供全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包括粪污收集、运输、处理以及粪肥施用等,确保种养结合机制运行顺畅。
各地积极推行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模式,通过项目引导,初步形成“养殖主体承担一点、种植主体付出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的利益链接机制。养殖主体承担畜禽粪污收集、运输的费用,种植主体付出粪肥运输、施用的费用,政府根据粪肥种类、运行成本进行适当奖补。
监管松,则问题生;监管严,则项目顺。省农业农村厅加强项目督查,建立按季调度的工作机制,及时掌握各试点县(市、区)资金拨付等情况,并对调度情况进行通报,要求进度慢的试点县做出资金使用(承诺)说明。各试点县也建立考核机制,抓好对实施主体的监管,确保项目规范实施。
长丰县造甲乡陈刘村粪肥还田作业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15个试点县均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管机制,均搭建了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了项目管理信息化、任务调度科学化、工作进展可视化,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利用信息化平台做好粪肥监管工作,坚决做到不处理的不下田,不达标的不进地。
全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资金共计15000万元。补贴资金通过直接补贴、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发放。“我们要求试点县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按照项目计划和进度使用项目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截留、挪用项目资金。”李东平表示。
“下一步,省土壤肥料总站将继续指导试点县强化种养对接,加快完善利益链接机制,严格落实全过程监管;建立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准入标准,提升服务主体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李东平表示,各地要对绿色种养循环的长效机制创建、服务组织培育、粪肥还田技术模式等进行总结提炼,把好的经验做法推广开来,奋力谱写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