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阳县黄湾乡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产业发展、人才建设、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方面,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多向发力,奋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找准“土特产”,拓宽增收渠道。千张,是黄湾最有特色的食品。传统的工艺加上产自本地的原料,使制作出来的千张豆香浓郁,味道纯正,在周边市县也小有名气。“我家作坊一天要加工80余斤黄豆,一斤豆子大约能出1.3斤千张,零售价每斤8元。产品除了在当地零售外,还往周边饭店供应。除了千张,还兼顾制作豆腐、素鸡、豆饼等其他豆制品。”作坊主黄梅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黄湾乡发挥沿淮多临水、土地多沙质的优势,以“一村一品”为主导,坚持发展土地流转与“企业+农户”相结合的路子。突出抓好西瓜、草莓、花生、芡实、豆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引导、带领群众增产增收。同时,借力治淮工程建设,结合“蓝色走淮河”旅游规划,将特色农业同旅游产业相结合,采取发展农家乐、休闲采摘、休闲垂钓等措施,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创业。目前,黄湾乡围绕豆制品加工特色产业,谋划建设占地约200亩的小微创业园,形成集生产、加工、展示、体验、购物为一体的产业基地,拓宽增收渠道。
织好“人才网”,壮大人才队伍。注重一线选人才,通过乡、村两级网格,全面摸排乡域内返乡大学生、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种植养殖能手、产业带头人等“土专家”“田秀才”人才信息,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围绕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调研用人需求,建立人才需求清单,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招才引才工作,大力宣传家乡政策,打好“乡情牌”,引导人才回乡发展。充分利用电教远教、专题培训、现场观摩和实践锻炼相结合,依托安徽科技学院高校人才资源,分批组织乡村干部、种植大户、农村电商等乡土人才前往周边产业发展好、乡村治理优的先进村(社区)进行参观学习。结合牛王村农产品存储库房项目、“蓝色走淮河”旅游规划,开展豆制品加工、民宿经营、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乡土人才带着技能或资金入股村级合作社,形成“发展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群众”的示范效应。
绘制“田园图”,建设宜居乡村。“现在的黄湾,基础设施齐全,全域处于花园湖水源地保护区,空气清新怡人,宜居宜业宜游,生活比以前幸福多了。”说起变化,老党员谢守东深有感触。
2014年以来,黄湾乡先后通过实施淮干工程和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全面开展河道疏浚、加固,退建淮河堤防,新建保庄圩,改建各类水利涵闸,将花园湖行洪区内水位高程在20.5米以下的村庄全部搬迁至安全地区。安置点配套建设道路、绿化景观、为民服务中心、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基础设施56项,施工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截至2024年10月底,该工程完成安置房建设1505套,12个地块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6项道路工程全面完成建设,3个社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S7路正在施工,安置点建设扫尾工作有序推进。此外,积极发挥村为主作用,建立健全黄湾安置点长效管护方案和全域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常态化推进和考核评比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乡村面貌显著改善。
共画“同心圆”,优化基层治理。围绕“党建+基层治理”品牌建设,组织党员干部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治安巡逻、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信访调解工作,重点选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五老”人员参与矛盾调解。在调解方式上,推进人民调解由“单打独斗”向“联合作战”转变,在分清超利益诉求和合理诉求基础上,联合综治、司法、民政等部门协调联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同时,坚持美德信用赋能基层治理思路,实行积分制管理,将“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乡村好人”等评先评优与文明城镇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倡树文明新风。(葛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