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畜禽粪污污染环境、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合肥市探索建立了“在线监测+群众举报”的问题发现和整改响应机制,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不断提升畜禽粪污治理水平。
今年9月份,位于肥西县官亭镇的合肥市华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根据合肥市统一要求,安装了畜禽粪污在线监测系统。
成立于2013年的华炜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与销售。这家年出栏万头生猪的大型养殖企业,采取种养结合的办法,让粪污变“粪肥”,在粪污处置末端建了1.2万立方米的沼液处理设施,再将这些有机肥用于1100多亩地的粮食种植。
“现在,又有了实时监控和液位计等在线监测系统,可有效预防粪污漫溢,特别是汛期、夏季等水量大的时段,粪污在达到监测警戒线时,平台将第一时间预警,方便企业及时处置。”华炜公司负责人王杰介绍。
“全县17家规模养猪企业均安装了畜禽粪污在线监测系统,设备、安装和一年维保费用总计40多万元,由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肥西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科负责人苏玭告诉记者,这个系统,市、县、乡及企业均有管理账号,便于做到对畜禽污染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置。
为提升监管效能,今年合肥市积极探索数字化管理路径,制定《规模畜禽养殖场液体粪污处理设施在线监控系统建设技术方案》,推动市级视频监控平台和在线监控系统进行对接。
“前端监控负责采集规模畜禽养殖场液体粪污处理设施视频图像,液位监控在敞口贮存设施处安装,根据液面距溢流口情况设置报警液位,为监管和统计分析提供数据支撑。”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玉介绍,目前,全市351家规模养殖场均已完成畜禽粪污在线监测系统安装。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养殖场的粪污产生量、处理进度及环境质量指标,实现数据的即时传输与分析。管理部门可通过电脑终端远程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大大提高监管效率和精准度。”李玉表示。
除了应用先进的在线监测,这个市还用好传统手法。在重点畜禽养殖场周边,设立液体粪污处理设施监督信息牌,建立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帮助发现问题。
在肥东县包公镇胜联村的肥东县厚俊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沼液储存池旁边竖立的“畜禽养殖液体粪污处理监督信息牌”非常醒目。信息牌上显示:企业名称、液体粪污处理设施容积、企业负责粪污处理工作的责任人与肥东县农业农村部门、肥东县生态环境部门、包公镇政府的举报受理电话。
“我们鼓励群众举报,经查实并处罚的举报线索,根据《安徽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给予举报人1000元奖励,并公开曝光企业违法违规情况。”李玉表示,这一举措不仅增强了养殖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促进了公众对畜禽粪污治理工作的关注与支持。
自2022年起,合肥市每年开展一轮畜禽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市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进行逐一核查,重点整治养殖粪污乱堆乱排等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和验收销号清单,实行问题整改闭环管理。通过三年的专项整治,累计销号问题335件。
记者了解到,该市农业、环保部门对畜禽养殖企业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的同时,注重做好相关服务,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指导环保设施升级。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坚持严在平时、管在经常,对有液体粪污处理设施的533家规模养殖场,每半年开展一次动态管理。内容包括养殖场基本情况、液体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还田利用量等。通过清单管理,精准掌握全市畜禽粪污的“家底”,及时研判污染风险,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资源化利用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今年以来,合肥市积极探索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新路径,有效解决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着力推动畜禽养殖场及周边环境面貌改观,为巢湖流域绿色种养循环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2024年该市新改扩建畜禽粪污收集转运等项目45个,引进和培育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企业、合作组织32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年产值达1.57亿元;年生产商品有机肥11.2万吨,粪污利用35万吨,全市规模养殖场签约配套还田土地98万亩,实现粪肥就近就地转化,累计节本增效约84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