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阳县殷涧镇巧用、善用基层党建这支“如椽巨笔”,“起笔”问“民需”、“运笔”纾“民困”、“落笔”知“民意”,在协商议事上“解民惑”、精准帮扶上“暖民心”、产业兴旺上“聚民力”,答好民生“幸福卷”。
党建“起笔”问“民需”,协商议事解“民惑”。殷涧镇坚持“一线工作问民需”原则,依托“党建+基层治理”双网融合的网格化工作机制,深入挂钩支部,开展网格走访,真正问需、问计、问效于民。坚持“挂包村”制度,民生实事“清单化”。镇村干部以3至5人“小分队”的形式入组入户,采取发放资料、集中宣传讲解、当头对面解惑等方式联系走访群众,引导群众讲真话、说心声、解心结,做到简单问题“面对面”现场处置,复杂问题“清单式”逐项办理,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全镇配备147名网格员,通过日常走访、电话沟通等方式,记录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意见建议,掌握群众政策理解难点、生产生活困扰和群众诉求,及时收集舆情和民声民意,梳理环境整治、安全生产、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100余个,形成民生实事项目清单15项,协调相关部门会商解决、提出建议150余条,以民需“小切口”解决民生“大问题”。
畅通“协商议”渠道,说事平台“多元化”。为有效解决群众因农事没时间参与议事的问题,殷涧镇把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会等转移到田间地头,鼓励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活动,实现群众就近就便参事议事。11个行政村依托“一组一会”,搭建“板凳会议”“议事角”“小桌会”协商议事平台,采取接待群众“说”与入户“说”相结合,固定时间“说”与随遇随“说”相结合,当面“说”与电话“说”、书面“说”相结合的方式,畅通村民议事反馈渠道,村民由“观望者”变为“参与者”,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议事协商15余次,参与人数达到200余人次,让民声民意更多通过“民为”得到有效解决。
充分利用线下“协商议事室”和线上“网格微信群”等平台收集社情民意,将居民反映的问题分为即办件、待办件、上报件等类别,重点讨论老百姓关心的“大事”和改善生活的“热事”,着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的基层治理和谐画面。
盘活“老乡贤”资源,乡村治理“特色化”。充分发挥“五老”、乡贤等群体人熟、地熟、事熟优势,成立特色调解品牌“老秦工作室”,参与处置土地纠纷、邻里关系、婚恋家庭矛盾化解等工作,先后化解邻里矛盾纠纷100余件,切实解决居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用活“党课开讲啦”“微党课”“卸店晨读”“百姓名嘴”活动,通过镇村干部讲理论、普法人员讲案例、群众代表讲故事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方针,讲述党的百年历史,讲解法律法规、电信诈骗、消防安全等常识,让宣讲课堂成为群众茶余饭后的“营养餐”。
党建“运笔”纾“民困”,精准帮扶暖“民心”。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殷涧镇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注重解民忧、纾民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建立“群众呼叫·‘两委’报到”机制。建立“群众呼叫·‘两委’报到”机制,做到“三必到两必访”:做到群众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每月困难家庭“必访”、重点人群“必访”,精准有效解决群众诉求。
广泛开展入户走访,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做到“三针对两回访”:“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和高风险家庭开展走访慰问,“针对”特殊困难人群做好排查和关爱帮扶工作,“针对”80岁以上高龄老人精准掌握、动态管理,脱贫农户生产生活情况常“回访”、低收入家庭就业情况常“回访”,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通过走访调研关注民生,完成临时救助项目48个,精准落实弱势群体救助帮扶政策,切实让困难群众受惠。
编牢“兜底救助”保障网。实施平安建设工程、民生兜底工程,建立辖区就业困难人员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就业帮扶。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在生活救助、医疗服务等方面切实帮扶困难群众,2024年发放惠农补贴资金高达3000余万元,惠及8600余人次。
积极与建管部门协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乡村道路、砖砌排水沟、加装路灯,切实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及出行硬条件,2024年在洪山村建设1个村级公益事业项目惠及597户2447人。
聚焦“一老一小”实际需求。营造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村组干部、网格员和志愿服务队通过定期上门入户、电话沟通等方式,走访独居老人、留守老人和高龄老人,了解目前生活诉求,分类提供关爱帮扶服务,着力解决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困难,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开展爱心义剪、健康义诊、文明交通等活动11次,走访慰问困难群体44次。
创新未成年人活动形式。不断深化活动主题、拓宽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增强未成年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展“书香伴我成长”阅读分享会、“传统文化体验日”非遗技艺学习、“小小科学家”科普试验课堂、“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等活动30余场,累计受益1000余人次。
党建“落笔”知“民意”,产业兴旺聚“民力”。殷涧镇坚持党建引领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把发展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重要举措,深入挖掘当地资源,拓展产业类型和内容,推进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助力乡村振兴。2024年,殷涧镇村集体经济预计收入为512.79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3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已突破100万元目标,4个村村集体经济收益均已突破50万元。
坚持党组织牵头领办。由党委握好指挥棒,将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基层党建工作重要内容,定期召开村集体经济研判会,逐村分析研究,科学制定“一村一策”,实现11个行政村都有1个主导产业。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典型带动、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布局,大力推动卸店村菊花、白云村猕猴桃、宋集村花生、凤阳山村藤茶、古塘村大蒜等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双增收。
全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花经济”,流转村民700亩土地打造菊花园,推出大明贡菊和大明皇菊系列产品,配备烘干房3栋及冷库25间,引进现代化菊花初、精、深加工生产设备,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
聚力“双招双引”,引进企业发展民宿经济,流转村民闲置住宅,改造建成“卸店小院”精品民宿,2024年“卸店小院”获评首批皖美银牌民宿。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资源禀赋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文旅产业。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打造了10个人居环境示范点和6个乡村微景观;以“北居南旅·花香卸店”为乡村形象定位,打造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上的“花香客舍”。
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融合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700亩菊花园、300亩玫瑰园;新增党参、白芷、绿梅、芍药等中草药种植300余亩,打造“太极杏林”“粉黛子”花海、玫瑰谷、樱花谷等景观节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宋集村“千亩景观稻”示范区,实现银杏树下观“稻浪”的景观;谋划卸店“稻田餐厅”、宋集“古杏春晓”“徽映·卸甲店”农产品展示中心等乡村振兴项目,实现农业和景观“一体化”发展。
坚持文化赋能出实招。积极探索乡风文明实践路径,打造党建大道、党性教育馆、“好人”长廊、“卸店晨读”点等6个群众教育场所,推进党的理论政策宣传与物质文明同频共振。以文为媒,推陈出新,举办菊花采摘节、非遗漆扇制作、特色村晚、户外写生、山地自行车骑游活动等文旅活动。结合本地菊花产业,注册“白虎泉”菊花品牌商标,设计“殷小菊”形象IP,定制特色钥匙扣、帆布包等文创产品,给当地农特产品增值赋能。(赵雪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