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丰县岗集镇精准锚定流动党员管理这一关键环节,秉持精准摸排“温”情探、教育创新“深”耕耘、作用施展“劲”风鼓的理念,深度挖掘流动党员的潜在力量,致力于将他们打造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强劲“先锋动能”。
精准摸排“温”情探,党员底数全掌握。多渠道精准摸底,建立动态信息库。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广泛、流动频繁的特点,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多管齐下开展摸底排查工作。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完善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台账和“政治健康”档案,安排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与更新,确保数据随时处于最新状态;另一方面,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社区、村庄、小区采取“电话访、微信联、入户查、网格排”等多种方式,全面排查“口袋党员”“隐身党员”“挂名党员”。2024年3月以来,通过此次全面摸底,共登记流动党员信息205条,为后续的精准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强化跟踪监测。在精准掌握流动党员信息的基础上,岗集镇建立了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技术特长、务工地点、党费交纳等内容,确保对每一位流动党员的情况都 “心中有数”。同时,党组织定期与流动党员开展谈心谈话,通过视频通话、线上问卷等方式,细致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生活状况。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谈心谈话400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60余条。
教育创新“深”耕耘,素养提升有路径。创新学习机制,打破时空限制。为解决流动党员因外出务工导致学习时间不固定、参与组织生活困难等问题,岗集镇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学习机制。与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合作,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档案,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今年9月,斗镇社区党总支与潜山市黄柏镇袁桂村石材支部等多个党组织共同搭建了线上学习平台,为流动党员提供在线课程、电子书籍等学习资源。同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点对点”结对帮学方式,确保每一位流动党员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指导。据统计,今年以来通过线上网络送学覆盖流动党员346人次,返乡补学366人次,书目寄学400余册,有效增强了流动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分类设定教育载体,提升学习针对性。根据流动党员的年龄、文化、特长等实际情况,探索推行个性化教育管理办法。针对年轻流动党员,开展“流动党员网络课堂”活动,利用传送省市县先锋信息、有声书等形式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对于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流动党员,组织志愿者上门送学15人,以“口语化”能听懂的方式讲解党的政策。
作用施展“劲”风鼓,家乡建设添助力。搭建双向联系平台,促进两地协同管理。岗集镇建立流动党员 “双向联系”机制,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党组织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双向管理与服务。通过定期召开视频联席会议,共同商讨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根据流入地党组织提供的流动党员的基本信息和特长,今年9月,组织流入党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200多人次。同时,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相结合,搭建多样化的载体平台,引导流动党员在不同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返乡参与平台,助力家乡发展。为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优势资源,利用节假日邀请在外人才、流动党员返乡参加座谈交流活动。在今年的“五一”“七一”话发展座谈会上,共有59名流动党员参加,他们分享了在外地的创业经验和先进理念,并就家乡的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问题提出了20余条宝贵建议。此外,还积极鼓励流动党员中的优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社区、中小学校等开展帮扶活动,有效激发了流动党员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与活力,使流动党员成为推动岗集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杨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