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石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地处岳西县姚河乡西南部,平均海拔750米,气温偏低,不利于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的生长,2014年建档立卡之初,马石村属于“边远区”“高山区”“闭塞区”,交通不便利,产业不兴旺,老百姓的收入不高,当地很多群众选择外出务工解决生计难题。
引进茭白产业,成功开拓乡村产业致富新路径
茭白是属喜温性植物,生长适温10~25℃,非常适合马石气温环境。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总抓手,村“两委”经过多地考察,带头试种,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大力提倡种植高山单季冷水茭白。
陈宗义是马石村茭白产业主要带头人,其组建的岳西县民意茭白专业合作社在2022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合作社拥有保鲜库720立方米,种植示范基地500亩,为茭白种植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合作社收购的茭白主要销往江浙、合肥一带,每年7至9月,平原地带双季茭白刚好处于单双季交替时段,市场货物紧缺,马石茭白的上市刚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缺,十分畅销。
马石村是姚河乡茭白种植专业村,是市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现有高标准茭白基地1500亩,2024年产茭白2200吨,茭白总产值741万元,人均茭白收入500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
大力种植山蕗,资源互补推进特色产业大提升
“山蕗”,俗称“野南瓜”,其茎部富含纤维,具有去除肠胃油脂和杀菌等独特功效,其茎秆制成的水煮山蕗是一种无污染、天然绿色健康食品,深受日本、韩国等国消费者的喜爱。浙江杭州、湖州、安徽宣城、宁国等地广泛种植山蕗,因长三角地区长年气温偏高,无法育种,每年秋冬时节需要大量采购山蕗根作为种子种植。
山蕗种植成本低、易生存、效益好,它的茎秆和根都能出售。山蕗在山坎,地边等犄角旮旯都可以种植,而且采收和管护时间刚好错开了农忙时节,与茶叶和茭白产业能够形成完美的互补。姚河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多次外出考察调研,决定在全村全面发展山蕗产业。
万事开头难,因岳西县其周边都没有种植山蕗的先例,没有老百姓响应。马石村村干储著平与丈夫朱远根商议,在2017年3月,毅然成立了岳西县康远山蕗专业合作社,流转了800余亩土地,在全乡率先开始种植山蕗。朱远根算了一笔账:山蕗茎秆亩产4000公斤左右,根亩产2500公斤左右,每亩产值3000至5000元,十分可观。周边群众看到效益,纷纷种植山蕗。
现在,岳西县康远山蕗专业合作社为农户专门提供山蕗种植、收购和技术指导等一条龙服务,2019年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岳西县姚河、青天、石关及六安市霍山县、舒城县等十多个乡镇农户种植山蕗。
山蕗种起来了,口袋鼓起来了。目前,马石村山蕗种植面积1800亩,合作社收购的山蕗茎和根,全部运往安徽广德,浙江湖州、富阳,江西上饶等地,茎秆亩产4000公斤,年产值720万公斤,根亩产2500公斤,年产值450万公斤,户均增收过万元,如今,山蕗种植已成为该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成为当地的一张有名的“绿色名片”。
谋划加工建设,精耕细作发挥产业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姚河乡马石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凭借技术优势,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行模式,积极培育种植大户,示范带动群众参与种植。同时,该产业在种植、田间管理、成熟采收、分拣、装运等环节,提供了大量岗位和技术指导,吸纳了周边300多名群众实现就业。
下一步,该村将谋划新建山蕗、茭白加工厂,推动特色产业朝着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做足做细产业发展文章,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储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