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这其中,积极探索以有限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因地制宜打造适合本地可持续性发展以“北拂晓、南二龙”为典型代表的和美乡村建设的“定远路径”尤其值得关注。今天起,本报推出“和美乡村看定远”系列报道,展示定远县在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思路、新成效、新经验。
近年来,定远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学深学透、用好用活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努力探索村庄美、农民富、乡村兴的生动实践。这其中,“北拂晓南二龙”模式成为全县竞相学、创新干的代表。
拂晓乡位于定远县东北,地处江淮分水岭,面积111平方公里,辖7个村(社区),人口2.7万人。近年来,拂晓乡党委、政府推深做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党建引领+改革创新谋划全乡发展,坚持小而美、朴而精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新看点,坚持难点化解+机制建设持续增强社会治理效能,奋力推进“山水小镇、绿色拂晓”全面发展。拂晓到底美在哪?它有啥特别之处?记者走进和美乡村建设的第一现场,发现大有看头。
党建引领,积分制换来文明新风
今年9月,拂晓乡以庄杨村为试点,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工作设立积分兑换网点,在网点内放置了全省首台积分自助兑换机。
很快,放置在“拂晓农庄”里的这台机器就热闹起来。
村民刘发平是“常客”,这一天,她刚花了400积分兑换了一只小塑料盆:“操作很简单,选好东西后,打开皖事通个人账户,点击积分,机器一扫码,东西就自动吐出来了。”
拂晓乡庄杨村积分自助兑换机。
刘发平最多一次挣了800积分。那是9月中旬,她报名参加了村里组织的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完成任务后扫签到码,800积分刷地就到账了。
实际上,每位村民都能成为“挣分能手”:信用评级能加分,获得荣誉表彰能加分,参与乡村建设也能加分。
2023年底,村里打算从村子里修一条路,其中有一段要经过两户村民间的菜地,村干部一登门,两户村民就毫不迟疑地把菜地让出了一部分,让路得以顺利地修了起来。在乡风评议阶段,村民小组认为这两户村民关心集体、支持村子建设,一致同意给他们增加了信用积分。
再比如拂晓乡全乡正在进行“三资”整治工作,有位承包了村里林地但尚未到期的村民主动把山场提前交回,让村里集体“三资”管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乡里把这事反馈到省级信用评价系统,让这位村民的信用评价分涨了不少。
庄杨村党总支书记王永芳说:“村里围绕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等工作重点,制定具体的个性化的信用版村规民约,设置好党建+信用平台村规民约积分指标库,村民主动参与诸如政策法规宣传、秸秆禁烧宣传、防溺水宣传、卫生整治等活动,都有相对应的加分标准。”
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行为量化为可感可知的积分,在积分设置、积分评比、积分运用等方面不断创新,调动大众参与,实现村庄“里子”“面子”质的提升,进而推动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拂晓模式”的一大亮点。
拂晓乡党委书记汪长园说:“运用‘积分制’是为了充分激发村民自治热情,拂晓乡党委不断探索,在经过多方论证和征集民意后,出台了《拂晓乡积分制管理积分登记表》,以居民基本需求为锚点,合理科学地设置积分项。一方面,重视生活环境构建的基本需求,将人居环境整治、社会治理、创业致富、遵纪守法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基本生活需求项目纳入积分项;另一方面,重视村民安全发展的基本需求,将‘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村庄建设项目纳入积分范围,使有分可积,群众乐于参与。除此之外,以向善需求设置加分项,将见义勇为、热心公益、评优树模、参军入伍、好人好事等向善行为进行加分,以满足村民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
放眼定远县,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体系也在不断拓展载体和场景运用:在张桥镇、西卅店镇等15个乡镇139个村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累计打造“圩美365”“石榴情党建+”等样板村党组织44个;累计创建示范信用超市22个,营造“积分”就是“积德”的浓厚氛围,带动群众“讲诚信、树新风”; 引领定远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金农·兴农贷”特色金融产品,对信用户实行差异化信贷政策和金融服务,累计提供产业发展、医疗就诊、生活消费等专项服务1.15万人次。
在“信用积分”机制激励下,“村里事”变成了“家里事”,在村民广泛参与下,“家门口”变成了“风景区”,不仅村容村貌从“一时美”变为“持久美”“处处美”,崇德向善、向上向好的良好风气更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乡村。
干群合力,催生美化家园内动力
在拂晓乡和美乡村建设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干部领着群众一起干,群众比着群众干。
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是,村民真正成了和美乡村建设的主体。
如何让村民发自内心地支持人居环境整治,并且主动积极参与其中,乡村两级干部花了很多心思。
拂晓乡庄杨村谢集组。
拂晓乡庄杨村谢集组,曾经是脏乱差的典型,包组干部朱俊红回忆说:“谢集地势低,一到下雨天,雨水、生活污水都积在村口,积久了,水又黑又臭,加上村民们都将厕所和猪圈建在院外,盖得又乱,整个村子毫无颜值可言。”
谢集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建设始于2022年。2021年,乡里就组织村民每家出一个代表,组团去外地学习考察,近的有本乡的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高塘镇石塘朱村、刘圩村,远点的有明光市三界镇,“我们去现场看人家是怎么打造的,看完了现场开会,让村民表态,咱们谢集能不能打造得比这还漂亮?村民都大着嗓子说‘能,回去就支持’。”庄杨村党总支书记王永芳说。
谢集组村民王兆清也在外出考察的队伍里,他的房子位于省道边的村口位置,家门口空地上不仅种了二三十棵树,还建有厕所和猪圈。人居环境整治开始后,乡里村里干部找到他,说为了把村庄打造的漂亮一点,想把这些树砍掉,厕所和猪圈也得拆掉。“虽然他们也没说村子到底会建成啥漂亮样,但我还是觉得该支持,二话不说,该砍的砍,该拆的拆,该移的移。” 王兆清说。
门前的这些朴树和杨树,小的有碗口粗,大的有30多公分粗,有人帮王兆清算了算,这一砍,至少损失了5000块钱。
很快,村口的这片地,建了广场,铺上了草坪,还在地上立了“美丽谢集”四个字的白色地标,确实漂亮起来了。
“我砍树拆屋,没要村里一分钱补偿,村里有人说我‘憨’,结果呢,随着村子慢慢变漂亮起来,大家都主动砍的砍、拆的拆,都变得‘憨’起来了。”王兆清笑着说。
在谢集组的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朱志华老人让王永芳印象深刻:“朱老当时77岁了,身体还有点残疾,我们当时在他家门口做绿化,留下了一小块空白区,结果朱老自己拿个小板凳坐着,用小锤子敲敲打打,花了一个星期,在那块空白区用砖头瓦片做了一个倒放的福字,外面围了一个心形,我们问他为啥要弄这样的造型,他说‘共产党把福气送到了我们每一家,我做这个小景观,是想表达感动的心情’。在朱志华老人的带动下,很多人家都自发把门前小区域做得更加美观漂亮。”
村民朱志华在家门口制作的“福”字。
在拂晓乡庙孙村丁许组,也有着类似的感人佳话。
丁许分丁北组和丁南组,人居环境整治开始后,村里想在丁南建一个健身广场,但是丁北村民想去广场,要从211省道绕行,很不方便。村里琢磨着能不能取直线开一条通道,村民许良胜主动找到村里,答应说服哥哥许兵将两家院墙各往后挪出一点,让出一条道。
“这件事出乎意料地顺利,许家兄弟俩将院墙拆了,往回各缩了1.5米,重新修了院墙,于是两家之间让出了9尺宽的一条巷子,从丁北到健身广场,从原来要步行200米,缩短到几十米,而且拆墙建墙没让村里补偿一分钱。”丁许组包组干部李炳军感慨地说。
拂晓乡庙孙村丁许组“九尺巷”。
这条9尺巷,成了拂晓乃至定远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激发村民自发、自主美化家园内生动力的生动写照。
围绕“四净两规范”“四勤两参与”,全县22个乡镇每月“打擂台“,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累计整治自然村庄5159个;强化村民自治,吸纳“五老”人员成立“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定期开展“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建成省级和美乡村12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44个,打造出一批人居环境新样板……定远县通过一系列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组合拳”,不仅提升了乡村颜值,更让广大村民重新发自内心地爱上了家乡,以它为荣,更以它为傲。
捐钱捐物,共绘和美家乡新画卷
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引导在村村民、在外创业村民自筹资金投入家园改造,定远县同样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庄杨村谢集组乡贤馆门前广场上,有一个捐款公示牌,上面写着每一位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数目。
39000元捐款,全都来自谢集组的村民。
谢集组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启动后,不论大小事,村里都召开村民代表、五老人员一起协商,同时把会议内容编发到“共建美丽谢集”微信群里,让所有村民献计献策。
“当时我们想把村里的一条泥巴路改造成水泥路,但没有资金,我们把难处在群里说了,结果当晚就收到了第一笔捐款。”谢集组包组干部朱俊红回忆说。
捐款人叫陈银培,是一位在外地创业的年轻人,他在群里转了500元,附言“共建美丽家园,我出一份力”。
一人唱,万人和。很快,谢集村民们都“攀比”起来。张家捐了,李家也要捐,嫁出去的谢集女儿也捐了,户口迁到县城、合肥的人也捐了。捐的最多的是陈庆文,他不仅捐了5000元钱,还把家里闲置的房子捐出来建了乡贤馆。
最让朱俊红感动的是村民谢而兵,“他今年56岁了,两口子都有残疾,小儿媳还患了重病,他的两个儿子已经各捐了500元,谢而兵又找到我,说也要捐500元,还说如果不收就和我翻脸,这钱虽然最后还是退还给了他,但这事一直让我很感动。”朱俊红回忆说。
捐款人王明玉,多年前已全家迁往合肥定居,连祖屋也卖了,他在群里听说这事后,主动捐了1000元。
捐款公示牌树起来后,又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陈庆丰也是定居县城多年,听说要捐款建设美丽谢集,主动捐出1000元。
受村民们的感召,数位村干部也自发捐出了1900元,为这场向美向善之举平添一份温情。
在离谢集10公里地的庙孙村丁许组,在外乡贤同样牵挂着家乡建设的一举一动。在外经商的村民王海波,先后投入了近10万元,帮助村里公共墙体的外立面建设,并捐了一台两万多元的直饮水机,安放在村民广场旁,供村民们免费使用。此外,还捐资建了凉亭、休闲长凳。
在外乡贤不仅为家乡改造捐资捐物,还全身心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中来。
在外创业的乡贤王剑波,提出了“记忆丁许、人文丁许”的概念,建议在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把乡村传统文化尽可能保留下来。“比如村里有两棵近百岁的老桑树,我们听取王剑波的建议保留了下来,并在树底下建起了记忆广场”。丁许组包组干部李炳军说。
王剑波还建了个“丁许之窗”微信群,把村民们都拉了进来,发动大家把各家保存的老照片发到群里,结果应者云集,“有丁许小学的老照片,有学校体育代表队、文娱队合影,有大户人家的全家福,有家庭日常生活照,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大约选出了200张左右,我们又精选出一些,打印出来,贴在了村议事堂的墙上,成了丁许村的珍贵记忆。”李炳军说。
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的建设,耗时并不长,却让拂晓乡党委书记汪长园感慨颇深:“以前不仅村子脏乱差,人心也涣散;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我们发现每个人其实对村子都有深厚的感情,都巴不得它变好,都心甘情愿为它付出。如今,村子变漂亮了,人心更合起来了。”
据统计,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拂晓乡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共捐资30万元,引导社会捐资1200万元,发动群众筹劳350万余人次,社会资源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拂晓有什么看头?
有人说,欣赏自然景观,拂晓有林深谷秀的大横山,探寻历史遗韵,拂晓有深藏时光长河的大小双墩。如今,一个个和美乡村如珠似玉,清丽温婉,它们散落在青山秀水间,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