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环境治理结合起来,打造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模式,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的创造力?在安徽定远,我们见证了一场有益的探索实践。
11月27日,位于定远县拂晓乡红星村的水芹种植基地一片忙碌景象,驻村干部吴朝阳正领着村干部、村民收水芹,水塘边的塑料大棚里,一捆捆涮洗过的水芹码放整齐,只待装车发货。
“现在正在收菜的这片水面,有8个地块共25亩,今年9月投产,前不久开始收第一茬,目前已经收了500斤,主要销往滁州、定远等地的餐饮企业、生鲜超市和农贸市场。”吴朝阳说。
水芹每年可以收三茬,吴朝阳初步估算了一下,25亩水芹种植塘全年可收20万斤,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
很难想象,当初建设这片水芹种植基地,竟是为了解决村集体养猪场的粪污难题。
红星村村集体养猪场建于2020年,年出栏生猪约2000头,属于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随着产能不断扩大,传统黑模池容量不够,导致粪污外溢,污染农田。
2023年5月份,红星村对口帮扶单位滁州市城管局主要领导到红星村调研,了解到上述情况后立即开展立项研究,并从当初“单纯治理污水”的传统思路,逐步完善为“污水治理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建设治理有效、产业发展的循环农业示范园”这一创新思路。滁州城管局及红星村两委组队先后赴安庆循环农业产业园、南京六合区水芹基地调研考察,最后经充分讨论,开始了“种植生态无公害水芹、以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相结合”的试点与实践。
“村级按照‘四议两公开’的议事程序,通过了该项目建设内容,资金筹集采取村自筹与帮扶单位支持的方式,该项目也极大地激发了村级自我造血的内生动力。”拂晓乡党委书记汪长园说。
红星村流转50亩土地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其中一期25亩水芹种植塘于9月份完工,目前已进入采收季,“项目由皖能兴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论证,安庆水生植物研究所提供技术指导,将养猪场粪污资源化利用,作为水芹的基肥,生产的水芹菜清脆香嫩,口感绝佳,是真正的无公害生态蔬菜……水芹种植基地还长期雇用了4位村民、季节性用工有20位村民。”吴朝阳笑着说,他和其他村干部都是水芹种植基地的打工人,“有的是管理人员,有的负责销售,有的充当技术员,个个有责任,人人有分工”。
眼前大片长势喜人的水芹,不仅印证了生态振兴与产业振兴可以完美融合的创新构想,更为红星村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活力,围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这一目标,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实践还将继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