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系,编织起水上迷宫;万亩荷香,染尽芬芳世界。
陶辛水韵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芜湖新十景之一,久负盛名。游人纷至沓来,在绿荷红菡萏的卷舒开合中,感受“烟雨江南,梦里水乡”的写意墨染,寻找江南最胜夏景。
家家有舟,户户临水。水陆转运、彼此连接。游陶辛水韵,不得不提溪亭渡、胭脂渡两处渡口。
溪亭渡,原名“游船码头”,是通往陶辛水韵主景区香湖岛的起点。2023年,景区公共设施提档升级,乃更名为“溪亭渡”,更加诗情画意、应情应景。
日暮时分,天如绸缎、云似锦绣,一艘艘蓝印花布覆顶的小舟缓缓驶入绿绿圆圆的藕花池,舟随水流、人随舟转,水塘深处即将栖息的鹭鸟因一时惊吓从水面疾驰而过,揉碎了晚霞的影,留下圈圈点点的痕……李清照《如梦令》里描述的“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酒醉花美的清新画面,瞬间浮现脑海。
从北宋二年陶木匠风雨里率众筑圩,到“千古第一才女”沉醉时与藕花池结缘,陶辛,似乎也与大宋的历史渊源更近了。而那位爱花爱酒、敢饮敢醉、敢爱敢恨,从读书泼茶、翰墨金石的岁月静好到颠沛流离、人比花瘦的才女形象也更为饱满,直抵心里,闯进脑海,久久挥之不去!
景随情移,情顺水转,情景交融,画面感、历史感交织,寻境之旅随兰舟催发。
此刻,暑气渐消,泛舟湖面,风景独好。一轮明月、一面清风、一汪清泉、一叶扁舟、一双小桨,且把夏日悠凉吟唱。星星点点的灯火和圈圈圆圆的水纹以波光粼粼的湖面为锦,织起华丽的光晕,荷花仙子轻轻踮起脚尖、提起裙摆,粉色衣袂飘飘、舞姿婀娜。
王伟/摄
涂志勤/摄
望向河道两岸,这里没有黄浦江夜游的豪华游艇、林立高楼,不似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笙歌彻夜,更无苏河十八湾的璀璨灯火。然而,这里有世世代代临水而栖的水乡居民,有围着四方院子嬉戏追逐的孩童和喘着粗气的大黄狗儿,有家家户户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和鸿运当头的美好期待!从一步一回首,含泪吟唱“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谁不说俺家乡好”到“此心安处是吾乡”,三峡移民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在水美荷乡安营扎寨、安居乐业,把日子过得如同山城的红辣子般红红火火,续写一段“山水情” !
一方小院,一壶清茶、一口乡音,三两知己,三餐四季。荷花香里敲棋子、说丰年,这是梦里水乡最朴素的风景!
在苍茫的月色下,清风吹人醒,思想更是自由驰骋。可以什么都想,柴米油盐、锅碗瓢盆里的人间烟火,心远地偏、流年无恙里的岁月清欢;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只是对着荷塘月色、阑珊灯火静静发呆,惟清风明月而矣!
不知不觉,小船驶到了距离胭脂渡两三百米处,连片的荷塘,荷叶密密麻麻地挨着,荷花别样红。在清透的月光映照下,一位肤如凝脂、眉清目秀的水乡姑娘开始给我们介绍“胭脂渡”的传说。相传,小乔侍女香女是鸠兹水乡陶辛人。周瑜病逝后,香女便带着小乔离开石头城,在陶辛一处孤僻荒岛隐居。见过了巫山的云,他山的霞万般明媚,也索然无味。何况是雄姿历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东吴大都督。小乔思念周郎、终日以泪洗面,又因常年在渡口洗染胭脂,渡口便取名为“胭脂渡”。湖水常年沾染脂粉,此处莲花也开得比他处红艳!
“胭脂渡到了!”清脆的吆喝声划破夜的静谧,三国里的那段思绪被扰得烟消云散,或真或假,已不再重要了。顺着船工手指的方向,只见码头的门楣上高悬一块历经风雨、木质古朴的牌子——“胭脂渡”。即将登岛,心境也豁然开朗,取而代之的是乍见之欢和满心好奇。不禁要问:感受过香湖岛“步步生莲”雾森圣境的人,可能岁月生香?“杉生杉世”古杉林真的用“一生一世”的誓言去祝福林荫下走过的行人?边剥边数千荷岛上各异芳华的千瓣莲,可当真重重叠叠、无穷无尽?……一连串的疑问,只待登岛一探究竟……
推开光阴的门,从溪亭渡到胭脂渡,历史的厚重,培根铸魂;现实的鲜活,一路生花。在历史与现实的和谐共融中,陶辛文旅,生生不息;“荷”美乡村,未来可期!
江南忆,最忆是陶辛。绿荷卷起千重浪,红莲映日万缕香。何日更重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