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阳县积极建设“千亿硅谷”,致力于发展建设链条完整、配套完善的硅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
2023年,凤阳县硅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基地)105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58.3亿元、增长58.3%,对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贡献率分别达65.4%、118.5%。现已构建形成了“矿山开采—石英砂加工—日用玻璃、光伏玻璃、浮法玻璃、硅化工—光伏组件”为主的产业链条,形成以安徽福莱特光伏玻璃有限公司、安徽南玻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光伏玻璃、日用玻璃器皿等产业主导的硅基特色产业持续做大做强。2024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107家,1-9月实现产值 271.4亿元,同比增长10.57 %。2022、2023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成效评估材料类第一名。
顶格建立机制,高标准规划布局
加强组织领导。该县依托丰富的石英资源,打造中国优质石英砂原料基地、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编制完善了硅基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加快打造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的实施意见及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方案,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指挥长的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建设前线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一办四组”,由县级领导牵头,分工负责、分块作战,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快相关县直部门和乡镇政府共同解决重点项目落地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保持高频调度。该县每半月召开“千亿硅谷调度会”、每月召开重点项目调度会,强化领导干部包保服务项目力度,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攻坚力度。借助凤阳县节点平台实现在线实时调度重点项目各阶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园区每10天召开一次节点平台调度会,确保各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阶段任务,不断加强推进实现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的目标。
健全产业发展,激发新兴增长点
紧盯重点项目招引。该县以招商引资“质量突破年”为引领,全面布局硅基新材料上下游产业链条,设立总规模20亿元硅基产业发展基金。紧盯合盛硅业、百川集团等技术含量高、辐射功能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瞄准光伏玻璃、光电玻璃、超大屏幕显示器等重点产业项目,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连续三年均有百亿项目落地,如总投资220亿元的凤阳海螺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光伏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65亿元的东旭集团有限公司新兴显示项目等;2023年以来新引进亿元以上硅基新材料产业项目18个,协议总投资264.22亿元。
注重企业培育力度。该县建立“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套培育计划、一份成长档案”服务体系,培育硅基产业战新企业34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获批专精特新企业16家、冠军企业2家、小巨人企业1家。建立重点技改项目库,2023年新实施硅基企业重点技改项目12个、完成技改投资24.6亿元,占全县技改投资比重达55.27%。聚焦硅基产业数字需求,充分利用羚羊平台、“皖企登云”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打造“一区一业一样板”,现有省级数字车间7家,数字化典型项目1个。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该县投资2000万元建设硅基产业创新研究院,围绕超高纯石英砂、石英玻璃、电子玻璃、玻璃纤维和芯片封装等高端硅基材料方向,探索资源从技术研发到“样品”和“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多元化发展。因地制宜出台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推出“凤创券”,依托硅谷智能等企业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7名、高层次人才47人,20名专家教授入驻硅基产业重点企业。
深化绿色生态发展。该县推进凤阳经开区燃煤窑炉企业实施“煤改电”“煤改气”行动,预计2025年6月底完成燃煤窑炉改造项目,改造后年均节约标准煤超1.5万吨。现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
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全方位保障
保障土地供应。2023年省政府通过了凤阳经开区调区请示,经过调区新增工业用地面积近4000亩。自2021年完成区域评估工作后,积极推动新增工业产业用地以“标准地”形式出让。2023年以来凤阳经开区已实现工业产业用地100%“标准地”供地。
节约土地利用。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清理,在存量土地中打造新天地,加速“腾笼换鸟”,近3年盘活低效用地超1000亩。园区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准化厂房总计38万余平方米,先后入驻了凤阳德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兴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企业25家。同时,经开区产业园建设项目一期工程3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小岗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一期项目即将竣工,规划面积40万平方米的省际合作园区标准化厂房正在加快建设中,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的小岗产业园三期标准化厂房项目预计年底招标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周边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
增强服务质量。该县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在全省率先设立“办不成事”反映问题窗口、创新三级帮代办“上门办”服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8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材料免提交,办事环节平均压减 13%。聚焦为企纾困解难,创新“包保责任人+服务专员”机制,坚决落实“谁包保,谁负责”,全面推行“一包到底”。围绕企业开工、建设、投产全周期提供帮扶帮办服务,持续开展“四季遍企、助企纾困”活动。定期召开政企恳谈会,建立“四上”企业“一企一档”,实行“企业点单、政府接单、督查跟单、办结销单”为企服务机制,企业诉求办结率、满意度保持99%以上。(曹露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