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阳县黄湾乡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挖掘特色禀赋,壮大产业发展“特色”,擦亮生态文明“底色”,厚植文化灵魂“本色”,以情为笔、以梦为墨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壮大产业发展“特色”,绘就富美画卷
在牛王村,种植户张怀刚在刚种完西瓜的大棚里,又种上了绿油油的香芹。“轮作不得闲,就能‘多生钱’,我这大棚占地40余亩,香芹亩产能达7000余斤,前期每斤2元,只要价格波动不大,收益就不会差。”张怀刚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黄湾乡地处淮河南岸,发展种植业有水资源丰富、土地多沙质的优势。该乡以“一村一品”为主导,坚持发展土地流转和“企业+农户”结合的路子,突出抓好芡实、大棚蔬菜、西瓜、草莓、大豆等特色农业。结合千张豆制品地方美食,谋划建设占地约200亩的小微创业园,形成集生产、加工、展示、体验、购物为一体的豆制品加工、手工业制作和来料加工产业基地。
发挥农业优势,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9130亩,在确保村民收益的前提下,鼓励村民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将闲置的土地向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利用治淮工程发展红利,将特色农业同旅游产业相结合,采取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技能培训、实施贴息贷款等措施,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创业。
擦亮生态文明“底色”,绘就和美画卷
“湿地具有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均化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管护中要坚决制止开(围)垦、擅自填埋及违法建设等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在黄湾乡花园湖省级重要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培训课堂上,滁州学院湿地保护领域专家解读了湿地保护相关法律、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分析,使参训人员充分了解了湿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湾乡建立“环长制”以淮河、花园湖为依托打好邻水“生态牌”,大力整治天然水域、湖泊生态环境。为保障花园湖水质提升和湿地经济发展,2019年完成境内花园湖围网拆除工作;启动黄湾社区安置点污水提升泵站建设,铺设污水管网2800米。按照“一河一策”的管理保护方案,开展“清河、护岸、净水、去污”专项行动;建立“河长制”,乡、村7名河长,实施常态化巡河巡湖,打击非法采砂,整治淮河“三无”船只,力保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优,目前黄湾乡全域处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花园湖湿地入选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重要湿地名录;践行“林长制”,围绕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目标,开展“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小镇被评为“省级森林城镇”,部分村被评为“省级森林村庄”,天蓝、地绿、水净、气新已成小镇常态。
厚植文化灵魂“本色”,绘就柔美画卷
“快板打一打,听我来夸一夸。树新风、改陋习,推崇文明好礼仪,移风易俗新风尚,勤俭节约不能忘;高价彩礼要摒弃,婚姻美满靠真心……”在黄湾乡行蓄洪区安置点,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正在开展文明新风宣传活动。一番说唱,让原本生硬的规章制度顿时变得生动起来,深受居民欢迎。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黄湾乡坚持“内外兼修”,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综合文化站为主阵地,积极打造新风堂、文化墙,完善“一约四会”,实施“美德银行”积分管理机制,提升村民素养,夯实文化基础;注重宣传引导,组建锣鼓、花鼓民间艺术团队,开展送戏下乡、四季“村晚”、“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惠民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编成节目,让民俗资源、乡土传统、焕发新生;结合文明新风典型培树,评选表彰一批“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凤阳好人”等先进典型,营造向上向善的新风尚。(葛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