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阳县总铺镇把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田质量、产业发展效益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全程机械化作业,减工降本,促进粮食产量质量“双提升”。
金秋十月,正是晚稻丰收的季节。在总铺镇国光村一带,数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繁忙而有序。
种粮大户彭孟辉家的三台收割机同时作业,不到1个小时就收了满满的一车稻谷,大约有5吨。相比以前,收割效率提高了1倍左右。“我们的田经过高标准建设以后,变大丘了,都是长方形,像这种收割机,一天最少可以收三四十亩,节约了很多成本。以前没有改造的时候,田很小丘,收割机上下田埂或转弯,都要浪费很多时间,每天只能收10多亩。”彭孟辉说道。
国光村今年三四月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大部分流转给刘奎、彭孟辉、郑如亮等种植大户。一户承包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统一品种和种植管理,机械化育秧、插秧、植保和收割。收割稻谷时,把车开到机耕道上,直接装车销往粮食加工企业,省时又省力。
“我们镇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大大改善了农田耕作条件,降低了机械作业成本和人工成本,确保全镇粮食生产稳产增效。”总铺镇党委副书记杨辰介绍道。
“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经过统一规划、平整,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改善农田机械耕作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群众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近年来,总铺镇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投入近1.8亿元,共建成并改造高标准农田7.2万亩,建成后的土地流转率也由先前的20%提高到了70%以上,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率提高到9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小田并大田以前,每年只种植一茬作物,会出现大量‘空白田’‘冬闲田’,现在已开启稻—油轮作模式。”该村党支部书记刘红梅介绍道,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散乱”农田变成了“良田”,春种水稻,秋种小麦和油菜,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得到了提升,土地效益大大提高,增产效应已逐步显现。(陈凯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