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人民日报》以《配齐商业设施,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家门口的消费更便利》为题,报道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科企社区盘活工业遗产老厂房设施资源,引入多元社区服务,打造满满文艺范的党群服务中心,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现城市精神的延续与再生。
家住安徽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科企社区的陶仁好,见证了2000多平方米老厂房的历史变迁。这里属于原合肥化工机械厂,员工最多时有2000余人。陶仁好是合肥化工机械厂的一名退休职工,1969年进厂直至退休,在厂里工作了36年。
香樟雅苑1958党群服务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城市布局更新,工厂外迁、厂房闲置。2023年5月,经过二次设计和改造,原合肥化工机械厂的老厂房被改造为“香樟雅苑1958党群服务中心”。服务中心设有书画室、舞蹈室,还为小区孩子们开设了课后小课堂,并配齐商业设施,搭建起集学习教育、休闲娱乐、协商议事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体。
中心内,悬挂着承载工厂记忆的老照片
“我们的目的是打造一个居民想来常来爱来的地方。前期征集民意,改造中保留了原有工业风格,并添加了新潮元素,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功能提升。”南七街道科企社区党委副书记门传和说。
居民在党群服务中心练习舞蹈
红砖灰顶的老厂房年代感厚重,时尚的文娱业态现代感十足。“有事没事就下楼来转转,练练字、下下棋,下雨淋不着,夏天有空调,还有专门的志愿者。”陶仁好说。
居民在党群服务中心学习书法
午后金色的阳光,透过陈旧的钢结构屋顶,洒在斑驳的红色砖瓦墙上,伫立在门前的香樟树郁郁葱葱……在蜀山区东至路香樟雅苑1958党群服务中心,这里曾是一处废弃的旧厂房,如今已变身为满满文艺范的党群服务中心。
红砖结构的老厂房
合肥化工机械厂曾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明星企业,产品畅销国内外。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布局的更新,曾经的厂区逐步搬离,工业基地纷纷拆迁。留下的,是蕴藏在记忆中的老合肥的味道。工业遗产承载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也见证了新中国工业成长的变迁,是宝贵的物质遗存。坚持“新旧相辉”的原则,蜀山区南七街道通过对香樟雅苑小区化机厂老车间进行改造和利用,实现城市精神的延续与再生。
记载老厂区发展历程的照片挂在墙上
2023年5月,香樟雅苑1958党群服务中心投用,在保留原有车间工业遗存的结构特征和建筑文化的同时,进行了二次设计和改造,这座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满满工业风的党群服务中心寓意传承着老厂区人的团结、友爱、互助、联动创业精神。老厂房迎来“蝶变”,小区居民过上了“新”生活。近年来,蜀山区把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融入城市建设中,融入到蜀山人的生活中,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香樟雅苑1958党群服务中心成了群众喜爱的“打卡”地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大家手上的扇子要高于我们的肩膀,眼睛要平视前方。”“周老,您这匹马画得惟妙惟肖!”……香樟雅苑1958党群服务中心笑声一片,这里也是居民每天必来的“打卡”地,寂静的厂房重启昔日的繁华。
据介绍,香樟雅苑1958党群服务中心辐射本小区1587户、4000余位居民,分为八大服务板块,围绕“传承”(历史传承、文化传承、精神传承)、“服务”(一老一少)两大主线,搭建起涵盖“学习教育、休闲娱乐、协商议事”多功能为一体的党建有机综合体。
沿着青苔点缀的红砖小径向前,党群服务中心的墙壁上挂上了展现老厂区工作和生活的老照片。利用周末,退休职工陶仁好老人经常会来到这里,给居民讲解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老厂虽然不在了,但我觉得那代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拼搏进取,都想为国家多作贡献的精神值得传承下去。”陶仁好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厂的记忆已渐渐远去,但厂里的老工人、老党员、老模范依然活跃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用自己的精神辐射他人,用自己的余热温暖他人、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他人,他们向善、向美、向好,是社区不可多得的精神宝藏。
近年来,蜀山区将注入活力的老厂房作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由工业记忆转向文化创意,由旧空间转向新地标。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一处有情感有温度的文化活动场所,让居民生活更舒心,让城市更加美好。(门传和 刘亚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