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淮北平原的濉溪县,历史悠久,文脉延绵;沃野平畴,生机无限。
近年来,这个县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持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已建成的126个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在广袤平原构筑了一道壮阔的风景线。
工程“透明”,方便村民参与监督
韩村镇位于濉溪县南部,辖15个行政村,全镇人口7万余人。该镇是皖北地区有名的工业重镇,境内有临涣煤矿、海孜煤矿、临涣选煤厂、临涣煤焦化等大型企业。
记者在该镇走访发现,这个工业重镇对和美乡村建设同样高度重视。全镇15个行政村已实现了和美乡村全覆盖,其中省级中心村9个、市级中心村6个。
淮海战役指挥部旧址小李家位于该镇淮海村,为一处2进院落,占地646平方米。1981年9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小李家旧址、小李家纪念馆、淮北党史教育馆三座相邻的“红色”地标,在秋日碧蓝的天空衬托下,显得格外庄严。
“我们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度开发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体验型、参与型、感悟型旅游项目和线路,推动红色旅游与和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韩村镇一级主任科员祁军说。
瞻仰“红色”地标后,记者来到淮海村纪圩中心村。村内柏油路平坦整洁,农家院错落有致,小广场设施齐全,多条巷道外墙上的彩绘图成为宣传村规民约、倡导移风易俗、弘扬传统美德的新阵地。
有206户人家的纪圩中心村,是2023年度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
“中心村建设总投资约510万元,其中镇级配套资金约50万元。干了五件事:道路硬化黑化、道路广场亮化、村庄适度绿化、墙体彩绘美化、污水处理无害化。”淮海村党总支书记纪萍告诉记者。
“中心村建设项目及资金投入包括:道路工程110.42万元,排水工程140.2万元,园建工程121.9万元,绿化工程62.22万元,还有公厕、亮化、美化等工程。”祁军拿出了一个“账本”。
谁来建设?“我们通过公开招标,确定建设单位。安徽高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道路、排水、园建等工程,安徽义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绿化工程。从工程招标到验收,全程公开透明操作。”祁军说,把建设单位、资金投入原原本本地告诉村民,也方便村民参与监督。
“您瞧,现在,路通到各家各户,路灯到晚上也照得挺亮,跟以前比,变化真是太大了。”淮海村村民纪永阳感慨道:“生活环境好了,咱们心情也好。”
扮靓乡村,需要加大投入,更需要“透明”建设,以确保资金合理使用、安全使用。
该县百善镇道口村地处豫皖交界,西临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柳孜码头遗址,国道G343穿村而过。交通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2023年,该村跻身全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行列,计划实施各类项目14个,总投资5854万元。
“涉及精品示范村建设的所有项目,全部挂网招标。”道口村党总支书记刘超介绍,现已完成招标公示的项目有2个,分别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濉溪县柳丰农业科学研究所建设;正在招标的工程项目有4个,分别为柳江口美食文化街、道路通畅、公共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招标项目2个,分别为农耕文化展览馆、乡村数字化提升。
“在和美乡村建设方面,县里要求各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因地制宜实施项目设计,不能搞花架子、面子工程。同时,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和工程质量监管,并充分发挥省级中心村、精品示范村的辐射作用,努力做到建好一处,美化一片。”濉溪县农村社会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杨高表示。
振兴产业,把美村和富村结合起来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在提升乡村颜值、展现乡村之美的同时,濉溪着力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今年国庆假日期间,百善镇道口村的各个旅游景点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记者见到刘超时,他正在柳江口文化园、荷塘月色趣园等景点巡查。
刘超身兼数职,既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又担任安徽柳丰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濉溪县种子协会会长。
2001年,怀着对土地深厚的感情和对粮食丰收的期盼,刘超创办了种业公司,开始选育、繁育和推广小麦、大豆等农作物良种。
在当地政府和合作科研机构大力支持下,柳丰种业取得长足发展,逐步成为皖北地区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之一。公司每年向黄淮海地区销售小麦种子2000余万斤。
2011年,刘超当选为道口村党总支书记,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何助力村民增收致富上。
该村先后流转土地4800余亩,以“种业公司+种粮大户+农户”模式,发展良种繁育。同时,依托柳孜码头遗址,挖掘并利用隋唐历史文化、大运河文化、农耕文化,打造柳江口文化园、花海园区。2017年成立了淮北柳丰运河旅游开发公司,村委会占股51%,村民、企业占股49%。2020年,打造荷塘月色趣园,形成了“西有花海、东有荷塘”的千亩旅游景观带。
“荷塘月色趣园包括四口各约100亩的水塘,里面栽植了商品藕和观赏藕,同时在荷塘边或中心区域兴建凉亭、栈道等景点。村里每年都举办荷塘月色旅游文化节。”刘超介绍,趣园集莲藕种植、龙虾养殖和生态旅游为一体,年产值在500万元左右。
如今,道口村的产业呈现出以规模化小麦育种、生态养殖、田园观光、文旅研学、休闲娱乐为主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每到节假日,村内景点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曾经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种业大村”和“旅游大村”。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70万元,2020年跃升至214万元,2023年达到了365万元。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让流转土地的村民每年都有租金,而且带动了近2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王俊亭以前在外面打工,村里的千亩旅游景观带建成后,他在景区经营起特色小吃。“现在家门口变成了景区,来玩的人多了,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了。”王俊亭说。
振兴乡村产业,要立足资源禀赋、用好人才资源,走出多业并举、多元化增收的路子。
在淮海村,记者了解到,村内有兴海面粉厂、祈康食品厂、玛钢厂、开关厂等企业,年带动就业300多人。同时,针对农村院落、养殖圈棚闲置率高的实际,建立“党支部+产业带头人+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发展庭院蘑菇,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村内现有各类种植专业合作社9个,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葡萄、草莓、金银花等水果和中药材产业。
“我县以产业富民强村为主线,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致力打造小麦全产业链、生猪全产业链、家禽全产业链,持续提升特色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濉溪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启明表示,同时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大力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该县新增注册家庭农场945家,总数达到11189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5家,总数达到1400家;全县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现有139个。
梯次推进,让和美乡村行稳致远
濉溪县辖11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有213个行政村,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制种大县。
行走濉溪大地,一个突出感受是,乡村不仅变得整洁而美丽,且一村有一村的特色。越来越多的乡村还将乡土人情、景观风貌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效结合,发展农文旅融合的新业态。
该县濉溪镇蒙村行政村,一手抓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提升,一手抓规模化水果种植、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该村制定《桃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路径与措施,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11名党员带头种植优质桃树,示范引领57户群众参与种桃。目前,桃子等水果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亩。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和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让农特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利用电商平台与社交媒体,开设蒙村桃子销售网店与直播带货,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同时,与大型超市、水果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稳定线下销售渠道。”蒙村党总支书记张文举介绍,水果、石磨面粉等特色产业渐趋兴旺,增收效果明显,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4.1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9600元。
乡村之美,在于景色之各异,也在于文化之绵长。
蒙村依托“千年古集”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传承弘扬乡味十足的庙会文化,不断扩大“烟火蒙村”的品牌影响力,带旺乡村游和农特产品销售。仅2024年庙会大集6天时间,吸引周边游客达60余万人。
目前,这个村正在打造集特色果蔬种植、休闲观光采摘、文化深度体验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既要居住环境美,也要产业发展美。要把村庄的资源和资产高效利用起来,发掘乡村之美的多元价值,让村集体和村民都能从中获益。”张文举说。
乡村振兴,贵在实干。
从点上示范,到以点带面,再到全域提升……这些年,濉溪县一直有条不紊、梯次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点上示范,2013年至2020年,累计完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82个,第二阶段以点带面,2021年至目前,建成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44个,2024年在建和美乡村中心村11个。”杨高介绍,第二阶段按照串点成带、示范带动模式,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形成以中心村带动周边自然村的乡建新格局。
从2023年开始,进入全域提升阶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因村施策,在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全域范围内,利用1至2年的时间,打造既有“颜值”更有“气质”的和美乡村。
“现有的3个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百善镇道口村、濉溪镇蒙村、双堆集镇卢沟村),正在有序开展项目建设,预计2025年完成道口村精品村建设,蒙村和卢沟村精品村建设计划在2026年完工。”杨高介绍。
从政府投入看,该县每个省级精品村总投入为2000万元,其中省级专项债1000万元,市县各配套500万元;每个省级中心村总投入在500万元左右,其中省级150万元,市级200万元,剩下由县财政兜底。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进来。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126个,在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3个、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11个,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刘启明告诉记者。
百尺竿头,还须更进一步。“我县将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实际、分层推进’的原则,并进一步构建党政主导、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一体化推进机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美村和富村结合起来,让更多村庄成为充满生机活力和特色魅力的富丽村庄。”刘启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