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视频
中煤矿建奋战德上高速皖赣段—— 排万难“辟新路” 建设“绿色高速”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胡明兵 顾亦飞 通讯员 宗磊 李涂宇 2024-10-16 17:09:03 责编:李子彦 张文洲 张波


13公里的高速公路标段,12公里要建桥梁隧道;地处深山用电困难,不得不拉着毛驴翻山越岭架电线;因穿越生态环保区,如何“绿色施工”成了必答题……

一道道难题,就像项目所在地的一座座山峰,横在中煤矿建集团皖赣高速(德上高速皖赣段)项目施工人员面前。

征服,是必须的。

作为“基建狂魔”、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支主力军,中煤矿建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月亮底下当白天、晴天一天顶两天”,不仅要让“天堑变通途”,更要将德上高速皖赣段建成“绿美高速”新标杆。

筑路人在皖遭遇“蜀道难”

德上高速是连接山东省德州市和江西省上饶市的高速公路,全长约1237公里。在安徽境内路段,也是该省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安徽“五纵十横”高速公路网布局中“纵三”的组成部分,德上高速安徽段建成以后,将为安徽祁门、休宁和江西婺源提供快速、便捷、高效的交通大通道,大大缩短通行时间,使人员、物资的流动更加方便。此外,对于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助力当地群众奔康致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被寄以如此厚望的一条路,一头连着美好的向往,一头却是修建中的“崎岖坎坷”。

其中,祁门至皖赣界段是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明确要求加快建设的省际交通瓶颈路段,被称为德上高速最后一块“拼图”,更是特别“难啃”的一段。

德上高速皖赣段项目北起祁门县金字牌镇,途经凫峰镇和休宁县流口镇、汪村镇,终点对接德上高速公路江西婺源段,全长约31.2公里,其中中煤矿建集团承建的二标段全长13.3公里。

据中煤矿建集团皖赣高速项目负责人介绍,德上高速其他路段都已通车,祁门至皖赣界段因种种原因至今未通,是这条高速公路最后一段在建项目,也是德上高速项目施工中最难路段。

举例来说,该路段地处群山深处,全段仅13.3公里,却要修建10座桥梁和6条隧道,其中桥梁总长4.6公里、隧道总长7.3公里,桥隧占比达90%;该路段施工将产生160万方弃渣,但因地处新安江上游和黄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弃渣处理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解决;项目关键节点“四九尖”隧道周围都是四级和五级岩石,稳定性很差,施工危险性大、难度高……

“不仅施工难度大,用电也难。项目地处深山,域内电压低,架设电线非常困难。”10月10日,在施工现场,说起施工中的种种困难,项目负责人如数家珍:“怎么办?只有想千方设百计,日夜不停加油干,开工即决战,起步即冲刺。”

创新赋能建设“绿美高速”

为顺利推进项目,该集团派出路桥公司副总经理担任项目经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利用新技术、综合施策解决施工和环保问题,创造条件解决材料运输难、职工生活不便等问题,项目开工至今推进有序、进展顺利。

10月10日,记者一行在项目路段看到,蜿蜒的山道只够一辆货车通行,隔一段就有个“路岛”供车辆停车交汇,不时有工程车或洒水车经过。“为解决材料运输难题,我们通过与地方政府协商,13公里的项目我们修了17公里的施工便道。”项目相关负责人说,后来又和江西协商,从江西引来工程用电,“去年冬天,靠驴驮人扛翻山越岭架设电线,还摔死了3头驴”。

施工便道和用电问题解决了,施工产生的弃渣的处理问题又摆上了案头。

据测算,德上高速皖赣段施工将产生160万方弃渣,相当于在一个标准足球场上堆出一座近300米高的摩天大楼。如何处理这些弃渣,成为施工中的一大难题。

“设计规划的弃渣场地运输路线远、又在山区,要修建运输弃渣的便道非常困难,弃渣场内地形地貌复杂,处理弃渣难度很大。”项目部一位工作人员说:“面对这种困境,我们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经过摸索,最终解决了弃渣和地基填料的问题,既节能又环保。”

据介绍,中煤矿建集团针对弃渣问题开展了专门研究、取得了技术突破,随即制定了相关标准。依据标准,德上高速皖赣段项目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在弃渣中掺拌一定比例的其他物质,提高弃渣用作路基填料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了施工质量要求。这一技术突破性解决了路基填料不足、弃渣量大、土地资源占用等多道难题。

针对施工中遇到的其他环保问题,项目部也制定了一整套措施,并安排专人负责督查执行。

比如,在项目沿线设立15处围挡、80000平方米绿网;设立2处大气、2处噪声、3处生活和生产废水、3处河流定期监测点,时时掌握周边环境变化;在各隧道洞口合适位置建设收集沉淀池,收集隧道洞内排水;对施工便道、场站及各工点,安排专人定期清理,洒水降尘,清扫保洁;配备专人及高压水枪对过往渣土车辆进行冲洗,减少带泥上路;投入洒水车、雾炮车、扫地车等10余台用于沿线降尘;聘用15名治理专员,用两台挖机、皮卡车等进行专职环保工作;同时,项目部通过无人机航拍结合卫星影像图片,利用剩余土方进行微地形塑造等手段,有效减少了弃土弃渣量,增加了植被恢复面积,最大限度减少土壤流失。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隧道口有工人正在一边施工一边洒水,远处的山坡上覆盖着一块块地毯一样的绿网,来回不停的洒水车把灰尘降到了最低限度……

中煤矿建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项目施工中,该集团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用一套套绿色施工“组合拳”护航“绿美高速”建设,目前来看,德上高速皖赣段项目施工未对全线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并因此受到了沿线群众的好评。

在创新解决环保难题、高质量打造德上高速的同时,勤奋、智慧的中煤矿建人还一边攻坚克难筑路,一边将施工工地当作科研“阵地”搞技术攻关。

比如,项目部开展了“皖南山区隧道洞渣路基施工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路基填料不足、弃渣量大、土地资源占用等问题;通过对洞渣的合理调配、加工运输,广泛综合利用于路基施工应用,严格控制了原生植被被破坏的范围,保证了植被多种多样、原生树木优美,实现了提质降本“双丰收”。

另外,为减少人力投入,项目部加强了“山区公路工程智能化水泥混凝土拌合站运行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通过搅拌机高清监控、料位监控、运输车辆监控,可以实现全场景实时可视化生产,同时支持各项数据实时滚动更新,让原料采购和库存、车辆调度监控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进而实现了管理智能化、高效化、规范化。该数字管理中心既体现了现代化智慧拌合站的高效率,又展现了企业的数字化管理硬实力。

使命感激发筑路“加速度”

困难是试金石,中煤矿建人在一次次考验中,克服技术难题、解决环保问题……均交出了完美答卷,眼下正与时间赛跑,力争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2025年年底完工。

“每天1600多人、300多台机械进行流水施工作业,24小时3班倒不间断施工。”10月10日,中煤矿建集团皖赣高速项目经理对记者说。记者在该项目四九尖隧道看到,伴随着机器奏响的奋进强音和电焊划过的优美弧线,数十名工人正奋战在隧道深处。据介绍,四九尖隧道双洞全长3933米,施工周期长、岩石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施工人员正不断克服困难,机械不停工、人员“5+2”“白+黑”不间断作业,力争早日完成隧道施工。

“我们都在想方设法抓工期、赶进度,比如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工作专班,每日调度,采取两套班组、设备,双向同时开挖、多工作面平行作业,以提高机械的运用率,全力加速项目建设。”四九尖隧道项目负责人说。

同时,德上高速皖赣段项目路基工程、桥梁工程、路面及交安工程都在高质量快速推进。在项目部预制场,一块蓝色的宣传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面写着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全体施工人员的信心和斗志:“抢晴天、抓阴天,月亮底下当白天,晴天一天顶两天。”

截至目前,路基完成挖方总量的92%,完成填方的87%;桥梁工程的桩基完成总量的83%……一切都在向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

这一切,均是中煤矿建集团“忠诚、求实、创新、奋进”精神的生动诠释。这条即将实现穿越群山的“绿美高速”,凝结了中煤矿建集团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中煤矿建人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追求真理和实际成果,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解决了奋进道路上的道道难题。中煤矿建人积极向上、不断追求卓越、实现更高目标的精神,是此次“战役”取得最后胜利的坚强保证。

采访返程途中,那块蓝色的“宣誓牌”、隧道深处的那道金黄色的弧线仍在记者眼前不时浮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