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视频
“皖”美乡村入画来|“和美”之笔绘就湾沚新风情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祁海群 顾亦飞 王展 许雅婷 张军 实习记者 李子彦 2024-09-23 10:15:01 责编:张文洲 王逸群 王展


9月6日至8日,“‘皖’美乡村入画来”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活动开启第五站,报道组通过现场绘画、直播、文图报道方式,全景式展现芜湖市湾沚区“共富共享、和合共融”的和美乡村浪漫风情。

近年来,湾沚区持续深化“千万工程”,通过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生态绿色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全域建设和美乡村,让群众幸福感与日俱增。其中,该区花桥镇横岗社区、湾沚镇桃园村、六郎镇北陶村、陶辛镇沙墩村、红杨镇周桥村等相继入选“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乡村振兴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姜津、潘宏宇,是第一次深入乡村进行美术写生。在湾沚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无论是基层治理、壮大经济、激活文化、提振精神,湾沚在乡村振兴的诸多实践中都频频出彩“出圈”,富有创造力的湾沚人,正在山水田园间描绘出和美乡村的幸福画卷。

青年学生潘宏宇作品

AI眼中的湾沚“新风情”

 一条板凳话家常


能在一条板凳上并肩而坐的,彼此都信得过。

今年6月22日晚,第80期“陶辛夜话”在陶辛镇沙墩村宗村自然村召开,议题是“把村里14户闲置房屋盘活,改造成民宿”。

镇村干部、14户村民、部分党员代表、投资方都来了,30多人坐在屋前广场的板凳上,商量起这件大事。

“房子老旧,无法居住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现在有人愿意投资改造,我们当然非常欢迎。但具体怎么改造,我们还不太了解。”

“改造完以后房子产权归谁所有,房子以后还属于我们吗?”

“改造的地方包括哪些?改造好的房子怎么增收?”

“改造合同和谁签?”

……村民纷纷提出了疑问。

“房屋以流转的形式出租给投资方,流转费每平米每月3.5元、土地租金每亩每年675元,流转费用5年一付,由投资方统一改造对外经营,房产所属权仍归村民所有……”村民的问题,沙墩村党总支书记陶文俊一一作了答复。

“我家房子是两层的,有100平方米,一年租金是4200块,租20年就是84000块,另外1亩宅基地20年的流转费是13500块,加一起共97500块。”村民吴志富算了下账,觉得很划得来。

更让他觉得“赚到”的是,20年后,改造的房子包括装修都归他所有,到时候他可以自住,也可以续租给公司。

14户村民意见一致:把房子交给村里,由村委会和投资方合作,来开发民宿。

在“陶辛夜话”这个对话平台上,一切难题解决起来都很快。

沙墩村党建指导员董跃进,在村里干过多年的书记,他用“干部不深入群众、群众不相信干部”来形容过去村里的情况。2022年1月,首期“陶辛夜话”召开,陶辛镇尝试通过“一线调研、一线听诉、一线办公、一线答疑”的方式,来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大家坐在板凳上,面对面交心,气氛融洽,决断干脆,村民从心底里喜欢上了这样的做事风格。

“陶辛夜话”是一场双向奔赴:村民有了存在感、参与感,村干部则有了成就感。截至目前,“陶辛夜话”已开展89期,参与群众达2490人次,解决了340多条问题。

搭平台不难,难在用心坚持。从破冰,到前嫌冰释,再到春风频度,“陶辛夜话”真正暖进了人心。


在湾沚区花桥镇,“桥联万家”平台同样探索出乡村基层共商共治的融合治理体系。

2023年,花桥镇横岗社区鸠兹湾片区被确定为第6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从当年2月份接到消息到9月份召开,只剩下7个月时间,主会场建设涉及村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的租赁,土地、鱼塘的流转,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等等,而当时的鸠兹湾,大片荒地和杂树林间夹杂着零散的破旧村落,生态极为原始。

在“桥联万家”平台的积极推动下,主会场建设推进得特别快,让花桥镇党委副书记杜剑尤其感慨的是,区内散布的286座坟,本是建设中的最难点,然而从动议到迁走只花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在湾沚,像这样的为民服务平台还有“广场问政”“六郎面对面”“红杨夜访”等,它们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群众工作品牌矩阵,为营造良好的乡村政治生态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驻村青年”成流量推手


在湾沚区红杨镇周桥村,“外来者”成了乡村振兴发展的一股特别力量。

2023年11月,位于周桥村梅村自然村里的梅村小筑民宿正式运营,主理人高洁特意在这个高端民宿里建了一个18张床位的“青年旅舍”,专门用来接待“数字游民”——不收床位费,可以免费住上10天半月,前提是得为梅村做点什么。

这“18张床”,像是落在土壤里的种子,蓬勃生发、枝缠叶绕,渗透进这座村庄的气质里。

在这些“数字游民”的创意和参与下,村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举办了“梅村邀你‘剧里’过大年”文艺活动,拍出了以村民为主角的系列微短剧……

梅村小筑的文艺属性像一块磁石,吸引来众多有趣、有才华的人,他们既是游客又是“临时村民”,尽己所能参与到乡村的建设中,“能为梅村做点什么”不约而同成了他们的共同使命。

2023年底,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世坤带着学生来梅村小筑团建,几天小住后,大家不仅喜欢上了这里,还和村民们处成了朋友。

2024年夏天,青弋江进入汛期,高洁恰好有事要找镇村干部,可电话打出去,要找的人全都上了青弋江大堤防汛。

高洁想到了戴世坤教授:“我和戴教授联系,问他们能不能研发一个机器,可以用来排查青弋江大堤险情,结果他很爽快地应了下来。他们有现成的设备,只要针对青弋江大堤的地质特征做一些改动——现在成果已经出来了,今年年底就过来试验。”

“一开始我们听说这事,觉得不可思议。现在则满怀期待,如果能用机器代替人工,那可就解决了我们防汛的大难题。”红杨镇副镇长汪淑贤说。在汪副镇长看来,梅村小筑不只是一个能为村里带来收益的文旅项目,更是一个融合交流的公益性平台,吸引着各种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出力。


在湾沚区六郎镇小陶村,“驻村艺术家”同样在深刻影响着乡村的未来。

2023年,以小陶村为平台,六郎镇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建“青匠”非遗文化村落,锔瓷、刺绣、浆染、手制卷茄等首批4个非遗技艺工作室相继落户小陶村,开始为村庄孕育另一种可能。

发起人之一的黄勤茹,是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老师,也是芜湖浆染非遗传承人,她最初的想法是在小陶村建一个研学基地,鼓励学生产教融合,同时不定期举办文艺类专家讲座、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小陶村很“原生”,离市区不远,关起门来又能远离车马之喧,是个安心做事的好地方。

村里也有自己的想法:通过非遗文化村落建设,引来人流,让村民们也能参与进来,得到好处。

“小陶村青年文化市集”让这两个想法完美融合。

2024年春天,小陶村开始筹办第一届“文化市集”,大家都没有经验,全靠网上的市集爱好者帮忙“顶”起来,开市那天,应约而来的年轻摊主们围着村口的当家塘把摊位摆得满满当当。有朋友想来,让黄勤茹发定位,一开导航,发现进村的那段路堵成了“紫色”。

第一届市集吸引来近2000人,小陶村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很快,第二届“小陶村青年文化市集”在夏天又开市了,这一次更火爆,27个独立小众原创品牌带来了手工饰品、创意服饰、非遗造物、特色美食,吸引了约4000名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有人不嫌路远,从武汉、上海等地专门赶来,有关“市集”的直播、花絮通过微博、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广泛传播,让小陶村频频“出圈”。

两届市集的成功,给了小陶村意外的惊喜,也让黄勤茹“孵化”出更多想法:“我们和镇上正在考虑打造一个‘非遗’和传统手工艺作坊基地,吸引众多‘野生艺术家’参与,他们提供灵感和设计,驻村团队把设计固化,制作出生产流程,然后交给村民们来做——这个项目实操性很强,能为村民创收,而且很适合小陶村的氛围。”黄勤茹兴奋地说。

算一算,才一年多的时间,“在村艺术家”为小陶村孕育的另一种可能,已经破土而出,向阳生长。

青年学生姜津作品

稻花深处“宴遇”桃园


在湾沚镇桃园村相思园自然村,整村人都在为一场“状元宴”而忙碌着,村里利用闲置民房改造的“状元宴”体验中心与美食文化研学点已经装修一新,只待张灯结彩、红门大开的那一天。

“状元宴”主厨张宝妹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她对菜谱了然于胸:“每道菜都有美好寓意,像状元红烧肉代表金榜题名,红椒鸡里梗代表着前途无量,福禄双全鸡表示展翅高飞……我们即将推出的状元宴,是最最正宗的。”

游状元村、品状元宴,成了相思园村文旅产业的一个新招牌。

相思园村是南宋状元张孝祥的后裔村,村庄也因张孝祥《桃源忆故人》中诗句“弹得相思一半”而得名。近年来,只有100多户、500多人的相思园村,却出了很多大学生,其中不乏名校学子,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状元村”。

村民张国旺是张孝祥第27世孙,2018年,他联合18户村民成立起了相思园农业专业合作社,采用股份制合作,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合作社流转了村民的30套闲置房屋,将其中6套改造成张孝祥书画院、木雕馆、红色收藏馆以及乡村书屋,供孩子们研学游;我们还打算请艺术家、设计师进村,让他们直接参与闲置房屋改造,并在村里成立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张国旺说:“如今全村村民都入了社,他们通过流转闲置土地和房屋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

桃园村不仅有深厚的状元文化底蕴,还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基因。

2016年,桃园村遭受洪灾,62岁的老党员王能珍以身赴险潜入急流试图探查圩堤漏洞,不幸被卷入洪水英勇牺牲。王能珍遇难后,村里整合陈以德、丁守银、徐树桃、杨光金、张定榆等5位桃园村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建立了王能珍烈士纪念馆,并被命名为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桃园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红色文化”作为突破口,不断整合相关资源,大力发展“培训经济”。“去年,桃园村累计承接各类培训会议50多场,接待调研1万多人次,培训人员2000多人,为村集体创收300多万元。”桃园村党委副书记陈裕飞说。

青山绿水弋江畔,稻花深处有人家。9月,正是花果飘香的季节,眼前的桃园村,满目皆绿,移步皆景,令人心旷神怡。做强做优培训产业、奏响乡村振兴“富民曲”的桃园村,不是“桃源”,胜似“桃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