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两委”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第一线,是党在基层的“代言人”、是农民群众的“贴心人”、更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地位特殊,作用重大。近年来,安徽省舒城县百神庙镇官塘村不断吸纳优质青年才俊充实到村两委队伍,通过“以老带新”和“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有效提升了新任年轻村干综合工作能力,助其迅速投身基层“三农”工作,切实担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
“薪火相传”,乡村振兴后继有人
“张大爷,您出行不便,我来帮您在网上缴纳医保;李大姐,你反映的改厕要求,我已经向镇上进行申报……”走进官塘村委会便民服务大厅内,一群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青年人正在忙碌着,细看村委人员简介,90后村干占据“头条”,他们当中,有的是大学毕业生;有的是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还有来自下派镇干,年轻化、知识化是该村两委成员最显著的标签。“我们村两委成员共计五人,80后一人,90后四人。第一学历系大专1人、本科4人,平均年龄32周岁,是全镇19个村(居)委会中最‘年轻’的村。”省委编办驻官塘村第一书记邹军君介绍说。
据悉,该村两委会换届前,上任村两委成员均为60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村级工作软弱涣散,一度沦为全镇年度考评“落后村”。2021年,时值全镇各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年,镇党委立足该村实际,精心谋划,着力选好“领头雁”,配强好班子,以年轻化、知识化为标准物色人选,发布招贤榜,吸纳有志青年充实村两委班子,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以老带新”,工作衔接平稳有序
“小张,处理群众矛盾纠纷,要坚守原则底线,只要你说话公正,办事公平,群众就服你。”说话的正是官塘村前任村委会主任王昌山,他正在向现任村委成员、民兵营长张超传授自己多年以来积累起来的基层群众工作经验。事件的起因是该村斗岗组的宣时宏和钟诵应系邻居,二人日前因门前公共地块上的一棵树的权属问题发生争执,都声称树为自己所种,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于是前往村委会请求“公断”。这让负责接待二人的新民兵营长张超犯了难,便向返聘村委的前任村委会主任王昌山求助。王昌山带着张超通过走访附近村民,拜访知情老人,弄清了事实真相来龙去脉,客观公正判决了树木归属,让双方当事人都能心悦诚服,既化解了矛盾,又使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纠纷事项的圆满解决让年轻的民兵营长张超对王昌山这个返聘老师傅佩服不已,虔诚地记下了他口授的工作心经。
“年轻人有朝气、有活力、有干劲,但同时也存在经验不足,方法不当等现实问题,尤其是从事基层群众工作,不能光凭‘一腔热血’更要‘入乡随俗’注重方式方法。为了扬长避短,确保村级工作平稳有序衔接,我们返聘了前任村委退休老村干担任我们村级工作‘顾问’,指导年轻村干做好群众工作。”省委编办驻村第一书记邹军君向记者说道,“老村干,有经验有能力,见多识广,退休不退岗,发挥余热,帮年轻村委同志‘扶上马还送一程’,以老带新,相得益彰。”
“结对帮扶”,能力提升榜样可鉴
“本次学习既是整顿行装的‘出发站’,同时也是履新试手的‘实战场’。我一定会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努力充电,提升自我,学习先进村好的经验做法,把工作方法带回村里,更好服务群众,助力本村的乡村振兴。”在官塘村和舒合村联合举办的“结对帮扶”交流学习会上,该村计生专干叶小伟作为新任村干代表,进行了发言。
为进一步提升新任村干部履职能力,该村另辟蹊径、创新思路,组织新任村干部轮流分批到该镇其他先进村跟班学习,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强化岗位练兵,着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作风优良、担当奉献”的村干部队伍。“我们创建的结对帮扶活动主要是根据日常村级事务、村干部日常工作,以先进村为标杆榜样,学习聚焦基层治理、民生实事、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内容。让新进村两委人员通过参与先进村委重点工作、研究解决难点问题,参与急难险重任务等方式,沉浸式全面结对,确保跟班学习取得实效,真正能学以致用并将学习成果运用到本村民生服务、基层治理和致富带富等乡村振兴工作方方面面。” 省委编办驻村第一书记邹军君阐述创建“结对帮扶”工作机制的初衷。
如今的官塘村,“两委”成员朝气有活力,有想法更有办法。他们立足村情实际,建设电商基地,培育电商企业,谋求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美化人居环境;打造数据官塘,提升治理实效;创建“庭院议事”,开通“村长热线”切实为民排忧解难……昔日的乡村“新人”变成了如今的振兴“铁军”。(洪学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