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因具有产量高且粮、菜、饲料、加工兼用等优势,备受种植户青睐。安徽省作为马铃薯传统生产区,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部分种植户一味追求产量,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存在施肥过量、肥料品种选择单一、施肥方式落后等问题,导致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及土壤退化。”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专家王家宝介绍,这需要加大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推广力度,确保马铃薯绿色栽培、品种优良且增产增收。
依托省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转化应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团队结合品种、种植区域、土壤环境等实际情况,在项目实施区濉溪县、太和县、界首市等地开展相关工作,为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存在的施肥问题提出了专业的解决方案。
据介绍,通过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选用适宜于马铃薯生长的水溶肥配方(30—10—10+TE、16—6—30+TE)进行膜下滴灌追肥,可达到作物养分吸收与土壤养分供应高度匹配的效果。其主要优势是以水促肥、以肥调水,从而实现水肥耦合,保证马铃薯各个生长时期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
今年5月28日,在淮北市举办的“马铃薯水肥一体化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转化应用”培训会上,团队向马铃薯种植大户详细介绍了成果情况。该成果根据马铃薯目标产量以及不同发育时期的水分、养分需求规律,通过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措施,将肥、水定量输送到植株根部,做到精准施肥。
“由于水分、养分的合理调控,土壤的湿度保持在合理范围,马铃薯植株也更加健壮,从而增强抗逆性。”王家宝说,该技术成果还配备种薯拌种消毒、预防地下害虫,增施土壤有益菌剂、改良菌落结构以及后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
“这项技术操作简便,且节水、节肥、节约人工,适用于大规模马铃薯种植。”王家宝表示,从项目实施区示范基地的成效来看,应用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在节省肥料用量20%左右、减少2次施肥次数的基础上,实现了马铃薯每亩增产200公斤以上的目标。
位于太和县三塔镇李沟村的太和县张保中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种了200亩马铃薯,施肥采用的是水肥一体化技术,获得了好收成。
该合作社负责人张保中乐呵呵地说:“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亩产增加了240公斤左右,而且节省了20%以上的肥料投入,施肥灌水的人工投入也节省了不少。今年的马铃薯病害也明显减少了,品质更加优良,预计每亩增加经济效益500元以上,很喜人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