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怀揣从军梦,渴望有天穿上戎装,为国守卫边疆。2009 年 8 月,作为蚌埠第一批直招入伍的大学生,通过层层选拔, 我终于如愿地踏入了空军某航空学院,从此,我的人生便与祖国的蓝天紧密相连。
初到学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入校全体学员全装行军拉练约180公里,当我们满怀信心地出发,却未曾料到夜幕降临时,两只脚掌布满水泡。第二天清晨,双脚肿如萝卜,下地走路疼痛难忍,然而,军令如山,每天60公里的徒步行军任务必须完成。艰苦的训练一次又一次的考验着我们的意志,我们在大别山中穿梭,互相搀扶,互帮互助,尽管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我和我的战友们依然每天咬牙坚持,当我们一起完成拉练,走到目的地的那一刻我们泪流满面。
这是一场体能的考验,更是对意志的磨炼,在军校综合考核当中我以优异的表现被评为“优秀学员”称号,这将成为我人生经历中宝贵的财富。
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飞行学院从事飞行维修保障的工作,负责空军地勤特设专业,这是一项极其精细的工作,需要对飞机的整体进行拆解、校验,甚至熟悉每个零部件,清楚每颗螺钉的位置和作用。刚接触这项工作时,师傅时常重复着一句话:“我们是一手托起飞行员的生命,一手托起国家财产。”那时的我,对师傅说的话还不以为然,直到我学习了老兵易崇德的故事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易崇德,一位将 38 年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机务工作的革命老兵,从青春四溢的知识青年,到垂垂暮年的革命老兵,他以一颗报国之心、一片从军之志,不惧万难,愚公移山之精神,肩负起空军初创阶段艰难的机务保障重任。在38年的机务保障事业里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佳绩。 在易老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执着与坚守。38 年,这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足以让一个人经历无数的风雨和挫折,但易崇德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责任。易老的故事让我突然间明白过来,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不懈地努力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从那以后,工作中我不敢有丝毫马虎,认真细致做好每一项工作,安全无大小,保证维修工作每一个动作有法可依,每一次操作有章可循。在新员带教时,我也像我师傅那样严格要求自己,要求新人,我深知为战育人使命责任重大,而易老的那份坚定不移的信念、极端负责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赋予我无比的力量,在无数个日夜,我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为雏鹰高飞挥洒青春与汗水。
从晨光熹微,到灯火阑珊;从夜幕沉沉,到东方欲晓。从军十余载,我深耕一线、筑梦一线,自我磨炼、不断成长,为梦坚守,为安全护航,用执着和努力诠释一名热血青年的担当与抱负,我参加了某联合演习,多次参与新机接装转场保障等重大工作,为保障安全运行默默奉献,并凭借优异表现和出色成绩,曾先后荣获五次“优秀士兵”称号及嘉奖、一次三等功。
时光荏苒,匆匆如白驹过隙,十余载的军旅生涯一晃而过, 2023年底,我卸下这份荣耀,回归地方,重新出发,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待安置期间,我积极投身环境卫生整治、红色宣讲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参观区党校,回顾历史,深刻感受到党的发展历程之艰辛与伟大,还领略了场馆中“科技树”的魅力,了解到蚌埠玻璃已取得多项世界领先科技成果,我深深地为我的家乡感到自豪,为优秀的企业喝彩。
“军人”始终是我灵魂中永远不可磨灭的底色。戎装虽脱,军魂永在,过去的点点滴滴都永远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未来,我会以新的姿态、新的目标投身新的岗位,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人生新篇章。(许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