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党媒云 | 乡镇融> 视频
“皖”美乡村入画来|探秘“吴头楚尾”上坊村
来源: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祁海群 顾亦飞 张军 实习记者 李子彦 赵珈艺 2024-07-22 09:48:37 责编:王逸群 张文洲 实习编辑 刘艺


用手中画笔描绘和美乡村,用独特视角展示古村新貌。7月17、18日,“‘皖’美乡村入画来”全媒体报道组来到了岳西县古坊乡上坊村。

上坊村位于皖鄂边界,西北与湖北省英山县陶家河乡接壤,是一个山峦秀美、纯朴自然的安静村落。2024年,上坊村新屋中心村入选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名单。

上坊是一方孕育了革命精神的红色沃土。土地革命时期,“宁可牺牲幼子,决不牺牲红军一人”的徐大娘舍子救红军的大义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上坊村百姓与红军的鱼水情深,在大别山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坊还是一个特色产业之村。近年来,村里秉承“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了“长岭兰芽茶”“古坊红心猕猴桃”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品牌。

上坊更是一块生态人文福地。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文体活动丰富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是省级“文体之乡”。

参与此次活动的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顾元顺、胡祝川,老家都在北方,这是他们第一次深入皖西南山区进行艺术创作。在为上坊村作画时,他俩不约而同地选择“绿”作为主色调——“绿”,总是和一切美好的事物有关。他们铺开画板,在纸上抹出大片的绿,画中的上坊村,清新、自然、安宁,到处都是希望和生机。

“中国的元气在乡村,中国的根深植于乡村社会”——在上坊村,无论是返乡游子还是驻乡村民,都在努力探索复兴乡村的可能。亲自然、亲文化、亲乡土,他们在故乡找回了生命的意义,也为故乡带来了满满活力。

青年学生顾元顺作品


一场抚慰乡愁的“村BA”

7月17日上午,上坊村篮球队在村里的篮球场集结,进行赛前最后一场集训。当晚,古坊乡第二届“村BA”就要打响,上坊村篮球队目标只有一个——蝉联冠军。

队员并没有到齐。“还有两位主力队员,一位在浙江经商、一位在山东工作,正在赶回来的路上,下午就能到家。”队长徐楠领着大家传球、跑位、投篮,对于队员“迟到”这事并不着急。

除了徐楠,大部分队员都是身在外地的“游子”:打中锋的徐启宏,正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读大三;打后卫的汪俊杰,一直在湖北英山县读高中,9月份就要去武汉上大学;担任教练兼后卫的徐攀在岳西县城一所职校任教……

徐楠曾经也是“游子”,大学毕业后在合肥当了两年的少儿篮球体培教练,2019年回村,后担任起村委委员。近几年,村里大力发展康养休闲文旅产业,“如何说好文化的故事”,成了徐楠最上心的事。

2023年7月,为了大力发展乡村文旅,古坊乡准备举办首届“村BA”,邀请所辖上坊、下坊、古坊、王程、前进5个村组队参赛,每村1支男队、1支女队,循环赛制,每队打4场,积分最多者获胜。

还特地规定了一条:队员只能是本村村民,不能请外援。

徐楠去找徐攀,两人一商量,心里都没底。

最大的难题是人能不能凑齐。“能打比赛的人都在外地,能不能赶回来,很难说。而且打比赛没有一分钱报酬,还得自己掏路费,从上海杭州回来一趟,光路费都要好几百……”徐楠回忆说。

两人拟了份12人名单,挨个打电话,没想到,12个人全都一口答应了下来,比赛前两天,12个人从全国各地陆续赶了回来,最迟的,连集训都没赶上,直接就上了赛场。

徐启宏和汪俊杰都参加了那次比赛。

第一场比赛,上坊村队对阵前进村队,乡篮球场边围满了好几百人,有人拿着铁盆在敲,有人吹着小喇叭,火爆的气氛让徐启宏紧张得腿发软,投篮没手感,补篮也补不上,徐楠和徐攀安慰他说,没事没事,放松点,打着打着就好了。

那场比赛,徐启宏打了20分钟,直接得分6分,最终,上坊村队以领先20分的优势获胜。

接下来的比赛,上坊村篮球队场场获胜,赢得了古坊乡首届“村BA”冠军,每个队员领到了丰富的奖品:两大袋古坊自产的“稻虾共生”大米,还有当地农特产品小龙虾、猕猴桃。

过了许久,比赛的细节还不断回现在队员们脑海里,“村民们的喝彩声从头响到尾,让人热血沸腾,全力以赴,每次回想起都觉得很梦幻。”汪俊杰回忆说。

一年后的7月,上坊村篮球队再次集结,“热血沸腾”的时刻再次上演,这一次,他们能再次夺冠吗?

42岁的徐攀,自认是“上坊村篮球运动的第二拨力量”,在他的记忆里,数十年来,上坊村民对篮球的热爱一直有增无减。

“上坊村的篮球运动氛围一直很好,上世纪80年代,村里有个叫徐建村的老师,是体育世家,他兄弟姊妹七八个人组了一支球队,曾经打败过隔壁湖北的一个县级队。”说起那段往事,徐攀很是自豪。

工作以后,徐攀在岳西县城安了家,但每年的县级联赛,他都回到乡里,代表古坊队参赛。如今,“村BA”火爆开打,他又回到村里,加入村篮球队,为上坊村而战。

“上坊村的游子都有家乡情结。”徐攀不无感慨地说,“今年的比赛,我们也是给队员们挨个打电话,一接到电话,他们都毫不犹豫,一口答应。有位队员在浙江定居了多年,他在电话里说,只要村里有需要,我立马赶回来。”

在外地上大学的徐启宏,最快乐的时光是回家过暑假,在球场上和小伙伴们打上几场球,他觉得上坊村的篮球场比大学的球场还要好,“你看,这周围有山有水,旁边有条小河,还有长满了稻子的大片农田……我们常常打到晚上九十点钟,老人们散着步过来,坐在观众席边乘凉边看球,晚风凉快地吹着,还能听到蛙鸣虫声,这样的氛围,太治愈了。”

21日晚,古坊乡第二届“村BA”迎来收官之战,上坊村男子篮球队以最佳战绩排名第一,卫冕冠军。村女子篮球队经过一番拼搏,同样夺得冠军。

“游子”们以一腔热血,为上坊村赢得了新的荣耀。

青年学生胡祝川作品

上坊村的绿色风景线(AI绘制)

 

一片助力振兴的“绿叶”

顾元顺老家在蚌埠,胡祝川老家在河北沧州,来到上坊村,他们最大感受是“满眼都是绿”,而在北方,天地间最显眼的,是黄土的底色。

为上坊村作画时,他俩不约而同选择“绿”作为主题色——“绿”,总是和一切美好的事物有关。他们铺开画板,在纸上抹出大片的绿,村落渐渐显出轮廓,清新、自然、安宁,到处都是希望和生机。

绿,不仅是上坊村的自然底色,也是让村民们实现致富梦的生态底色。

这其中,有一片“绿叶”,和一位老人有关,老人名叫刘友林,今年73岁,绿叶叫“岳西翠兰”,两者的故事,已经演绎了近半个世纪。

年轻时的刘友林,是远近有名的木匠,最多时,带了20多个徒弟。

1980年代初,古坊乡鼓励村民发展茶业,家住下坊村的刘友林家,分了20多亩茶山,他不仅成立了林兰名茶厂,还在茶园里实施“有机茶”种植,全部施用菜籽饼肥,全人工除草。由于生长海拔高,品质好,能卖上好价钱,这20多亩茶山,让刘友林不仅供养三个孩子先后上了高中、大学,还维持住了整个家庭的生计。

凭着做事认真、讲究细节,刘友林的制茶技术也渐渐出了名,他制作的“岳西翠兰”经常在县里比赛中拿奖,县里就鼓励他“往外走”,去拿省级奖、国家级奖。1997年,他第一次去杭州参赛,评审专家说,岳西翠兰虽然味道好,但形状扭曲,不够好看,很难排上名次。

刘友林生出念头:能不能按西湖龙井的形状来制作岳西翠兰?

偏偏那一次,刘友林在杭州出了车祸,手术后,他在家休养了一年多,其间,他躺在床上画出了上百张草图,设计出一套能“压形”的连续自动制茶机。机器制成后,他反复调试,最后成功研制出新品“岳西翠兰”:用沸水泡至3分钟后,茶叶纷纷沉入杯底,继而绽放开来,宛如朵朵娇嫩兰花。

刘友林花费诸多心血研制出的制茶机,先后获得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且销往全国各地。

但是,机器卖出去后,需要售后、维修,客户离的远,一去就要耽搁数天,有时候还要住在当地帮忙维修,时间一长,刘友林两头不能兼顾,弄得人很憔悴,头发肉眼可见地变花白了。

怎么办?一番商量之后,在马鞍山一所学校任教的二儿子刘文兵站了出来,他辞去工作回到村里,接下了刘友林的班。

接续传承的“返乡游子”,为这片“绿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刘文兵回乡后,做了三件事。

一是将周边三四十位农户的近200亩茶山联营起来,辟为绿色认证有机茶产区,不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只施菜籽饼肥,鲜叶上市时,茶贩子按七八十元一斤的价格收购,刘文兵按100—120元一斤收购,这样做,确保了高端茶的产区、产量、品质一直保持稳定。

二是不断冲击国家大奖。2016年起,林兰名茶厂研制的“长岭兰芽”、“岳西翠兰”先后七次获“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金奖。

三是为了推动全乡茶产业更好发展,刘文兵将厂房和机器全部带到上坊村,建起了全县标准最高、设施最好、规模最大的“岳西翠兰”生产基地——翡冷翠·古坊数字化生产基地。“目前,基地拥有岳西翠兰、炒青、金翠兰、红茶和黄茶生产线,我们还和安徽农业大学合作,他们的机器研发、工艺研发项目,都投入到了这个基地。”刘文兵介绍说。

受益的还有茶农。上坊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成告诉记者,2023年基地建成投产后,消化了周边400多户茶农的鲜叶,合作茶农茶叶收入户均增加近3000元,带动上坊村集体经济增收达50余万元,“今年茶农的收入又翻了一番,茶山最多的农户,光是卖鲜叶给基地就达到了三四万元收入。”

“八山一水半分田”的上坊村,耕地面积只有1600亩,山场面积9600亩,种好物、卖好价,是提升土地产出效益的最有效措施。近些年,村里除了全力促进茶产业的提档升级,还大力发展红心猕猴桃产业,在种植大户徐朝阳的带动下,通过10年的摸索和实践,全村已发展种植面积500余亩,全乡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推广荃优丝苗水稻种植,大力探索“虾稻共生”新模式,积极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围绕着这片“绿”,上坊村的生态特色产业,已成为皖鄂边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次跨省联动的文旅“破圈”

文化兴、产业兴、生态兴,藏在大山深处的古老村庄正不断散发着时代新韵。

上坊村还能不能变得更好?古坊乡党委副书记方丽玲的回答是:绝对能,必须能。

这一次,上坊村将目光投向了西边。

上坊村与湖北英山县陶家河乡毗邻,一条浅浅界埂,隔不开两地鸡犬相闻、乡音交织。这边的媳妇,不乏嫁自湖北,跨省结亲,而在陶家河落户的安徽女婿,扳着手指也数不过来。

上坊村民徐合林的爱人肖婉梅,便是英山县草盘镇人,嫁来安徽已经有30多年了。2016年,肖婉梅动了开饭馆的念头,她想让徐合林将药材生意停了,钻进厨房去“颠勺”。

徐合林对开饭馆一肚子顾虑:“从岳西县城开车到上坊要3个多小时,隔壁陶家河乡街上也是常年冷清,在这么偏僻的地方开饭馆,就等着天天坐冷板凳吧。”

乡政府、村委会都给徐合林打气,给予多方扶持,“我们希望他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慢慢将上坊的农家乐氛围带起来。”方丽玲介绍说。

徐合林的“婆媳农家乐”开起来后,只坐了半年的冷板凳,凭着真材实料和地道风味,口碑一点点做了起来。2017年,客流明显多了,当年营业额就有30多万元。接下来,生意越来越好,2023年,营业额超200万元,成为古坊乡第一家限上餐饮企业,而在徐合林的带动下,上坊村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已发展到20多家,整村餐饮营业额近1000万元。

“婆媳农家乐”共有两进,前面临街一排,建在安徽地界上,后来生意好,又在后面建了一排房,却已是在湖北境内,“客人在我这里吃饭,都开玩笑说,一屁股坐在了省界上。”徐合林笑着说。

红火的餐饮背后,离不开纷至沓来的人流。人从哪里来?湖北。

徐合林做过统计,来“农家乐”吃饭的,湖北人占了至少7成,“主要来自武汉、黄石和英山县……陶家河乡政府驻地离这一公里不到,街上没有一家稍微像样的饭馆,连他们乡政府的接待,都专门来我这里吃。”

2023年10月,在陶家河乡建起的“长征文化公园”正式开园,数不清的人赶来,他们在湖北参观游玩,然后跑来安徽吃饭,徐合林的农家乐,每天营业额都在1万多元,“我请了八九个人来帮忙都做不及。”徐合林回忆说。

培育和扶持餐饮业发展,可以视作上坊村与陶家河乡跨省联动、抱团发展文旅产业而下的一步先手棋。

2017年,古坊乡及上坊村在安徽省社科院扶持下,开始着力打造“皖西秘境”为主题的全域旅游,至今,已建成“皖西秘湖”特色民宿区、087爱情主题公园、徐大娘旧居及红色广场等文旅项目。

2021年起,古坊乡被纳入“环司空山省际毗邻发展示范片区”,上坊村处于片区核心地带,尤其近两年来,村里围绕主导产业,不断融合发展“茶农旅+研学”,同时配套好民宿、美食,来承接陶家河乡长征文化公园红色旅游的溢出效应,倾力打造省际边口特色示范村。

“我们古坊乡王松林书记和陶家河乡书记经常通电话,一起商量设计有特色的界碑,还打算修一条方便游客跨省旅游体验的观光小火车线路,‘皖西秘湖’民宿二期也已经开建,增加了星空房、水上太空舱、树屋等特色项目,能极大地丰富游客的体验感。”方丽玲介绍说。

上坊村曾经是藏在深山沟里的贫困乡村,但这里的人热爱这片土地,一直在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着它。有志气的上坊村人,尽己所能,倾情而为,形成一股隐微而坚定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上坊村变得越来越美丽、富饶,成为名副其实的“宝藏乡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