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在推进乡村振兴上聚力突破,持续探索打造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切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在金融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上下功夫,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奏响了一曲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彩金融乐章。
“财政+金融”,强化涉农金融政策支持。桐城市出台金融支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督促各银行机构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优化贷款服务模式等,激发各类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积极推进乡村振兴领域合作,先后与农业银行安庆分行、桐城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围绕文旅、康养、农产品加工、养殖、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度政银合作,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建立健全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创新“财政+金融+保险”“农业保险+一揽子金融产品”支持方式,完善风险补偿、财政贴息、融资担保等配套政策。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554.06亿元,较年初增加36.70亿元、同比增幅16.05%,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21.30亿元、较年初增加30.36亿,同比增幅16.75%。
“产业+金融”,“贷”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桐城市引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桐城银行业瞄准农业特色产业,围绕桐城小花、中药材、锌米等,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邮储银行桐城支行的桐城高标农田和食用菌项目成功落地,金额合计3.36亿元;中信银行桐城支行为凯盛智慧农业的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包装非标专项债1.54亿元,目前已发行6500万元,农业银行为该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1.26亿元,贷款期限16年,目前该项目已入选为农业农村部现代设施农业投融资模式典型案例;桐城农商银行成功发放该行首笔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贷款,金额4950万元,该笔资金将运用到桐城市黄甲镇水岭村茶叶和林下中药材种植、深加工及销售等方面,带动当地生态休闲康养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力支持了产业振兴。
“绿色+金融”,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桐城市坚持绿色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光伏、抽水蓄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促进河流域生态治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污染防治。2023年桐城市新增获批国债资金水利基础设施项目11个,争取国债资金3.9亿元,用于补齐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桐城支行联合审批牯牛背水库清淤工程项目贷款3.5亿元并投放3.37亿元;农业银行桐城支行审批并投放乡村振兴公司鲁王河水系综合整治项目贷款3.15亿元,审批安桐集团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贷款5亿元并投放0.2亿元,牵头完成桐城抽水蓄能电站项目26.2亿元银团贷款的组建工作,并投放贷款1.9亿元。桐城乡村振兴公司的柏年河横河段、界河右岸等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大沙河河道整治工程已累计投放3.91亿元。截至一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127亿元、较年初增加20亿元,同比增幅74.48%。
“科技+金融” 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桐城银行业精准对接乡村治理、农业托管等热点领域。不断推进农村支付环境优化,已在所有偏远乡村设立惠农通服务点,上线转账、缴费等便民功能,打通服务农村“最后一公里”。积极搭建丰富多元的涉农数字化场景,不断推动业务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转型,对接老百姓衣食住用行需求,通过“民生缴费场景”“智慧校园”“智慧医院”“智慧旅游”等金融服务场景建设,持续拓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抓好“三资”平台建设,推进了乡村治理数字化进程,实现了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的数字化管理。至2023年末,桐城市累计开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账户205个,账户余额合计1.5亿元。
“党建+金融”汇聚乡村振兴新动能。桐城市通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推进金融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联动共建,筑牢农村金融服务阵地。坚持姓农、姓小,积极开展网格化建档营销活动、“五进”服务活动,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把更多信贷资源倾向农村,助力农业增产增收;充分发挥信用户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作用,积极营造党员带头、干部示范,人人守诚信、村村讲信用的良好氛围,积极打造党建引领信用村的“桐城样板”,让信用变真金,引“金融活水”流向田间地头。桐城农商银行坚守“三农”初心,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作为第一职责。为强化支持保障,桐城农商行选派15名中层骨干挂职桐城市各镇(街)金融副书记,100余名客户经理担任金融服务专员,对全市206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将金融服务有效触达覆盖到农村农户,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米”。(胡鹏 赵腾)